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25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德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艮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4分)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2分)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9分)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德国】;主要考察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是中外闻名的江南小村,有名的景点有80多处。作为一名游客,你参观完“中国第一村”后,打算参观“改革第一村”。那么,你可能选择下列哪个省(   )
A.广东省B.江苏省C.安徽省D.海南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1)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

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3)材料三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5分)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
A.单一的公有制B.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C.非公有制经济为主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改革开放30年流动农民工统计表》,表中数字所反映的这一现象
A.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B.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农村人多地少
C.完全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使然D.受农村自然灾害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其长远意义不包括
A保持工农业平衡发展     B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 加速城镇化进程         D丰富城乡人民生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