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班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
(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
影响: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但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4)不同原因: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
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5)反对(或不赞成)。依据:他认为是“矫枉过正”了。(2分)
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或答王国问题)(1分)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颁布“附益法”限制藩王活动。(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影响。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而分封制在初期实行的时候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后期造成了诸侯争霸,连年混战,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汉初郡国并行制所出现的问题就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最好例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既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是国家兴亡和政权兴衰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篇》)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君道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篇》)
——以上均摘自《荀子》
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材料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的两种观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持怎样的观点?后来秦始皇沿用了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实行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4)对比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产值
173
239
320
431
682
1026
1438
1969
2942
454
55544
——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后不久,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手段不包括( )
A.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B.扶植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
C.向袁世凯提供大量借款,帮助其扩充势力
D.同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合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真正动机是( )
A.不干涉中国革命
B.为“南北议和”创造条件
C.充当和平使者
D.寻找新的代理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颁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对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完全由革命派组成
B.革命派与立宪派平分秋色
C.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D.旧官僚掌握政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