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2分﹚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3分﹚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分﹚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对这一批评的看法是否全面?﹙2分﹚为什么? ﹙2分﹚
答案

(1)治国、平天下。﹙2分﹚ 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分﹚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3分﹚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2分﹚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2分﹚看法:不全面。﹙2分﹚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文字“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可知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北宋知识分子开创新儒学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从材料一中文字“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依据材料二中文字内容能够直接归纳出朱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3)从材料三中文字“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说明作者批评程朱理学空谈误国;显然这一看法过于片面,作者恰好忽略了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
材料三 “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
——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5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
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B.农业生产要走合作化道路
C.只有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已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以下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A.《春秋繁露》B.《天演论》C.《儒林外史》D.《四书章句集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96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下列关于报刊杂志的观点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时期各报刊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新闻”的观念
B.戊戌变法时期,《中外纪闻》开创新闻画报之先河
C.辛亥革命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D.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