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
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
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3分)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3分)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4分)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4分)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在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重量不得多为15镑,原减轻的听便;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歌词的,处死刑。”此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成文法律,保障了平民的财产权和人权B.使贵族维护权利有法可依
C.调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D.罗马帝国所有人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维新派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而通过维新变法中国并未摆脱封建落后状态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其主要原因是“今日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初步发展
B.近代西方详论尚未系统介绍进来
C.尚未出现影响浣的思想解放运动
D.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出钱。”其中“广东人立言“的本质含义是
A.广东人不甘于外来侵略,勇于反抗
B.康梁孙等广东人的主张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
C.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人们思想开放,易接受新事物
D.广东人挽救了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   )
A.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19世纪末罗德斯语)“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语)
材料四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五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六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七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材料五、六、七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二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二,指出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5)材料七与材料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分)有什么重大影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