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13分)美国历史学家墨菲认为,宋朝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美国历史学家墨菲认为,宋朝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
命”。……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其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商业革命”出现的主要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突破的表现。并分别概括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新特点。(4分)
答案

(1)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宋代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指南针已经普遍用于航海;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的使用导致了航海技术革命,从而促进了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3)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糅合了佛道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表现: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实际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根据对材料和教材有关知识的迁移可以知道,北宋时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被突破、商业活动限制减少、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商业城市繁荣等。
(2)表现:这一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只是提供了题目中的题干。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宋代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指南针已经普遍用于航海;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历史意义:注意题干要求分别概括,而不是总体上去说其意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去写即可。
(3)由“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知其特点是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根据“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可知其特点是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由“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则得出糅合了佛道思想。
核心考点
试题【(13分)美国历史学家墨菲认为,宋朝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货币经济繁荣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农副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当时士农工商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
B.当时通过经商致富的人比从事农业或手工业要快
C.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表明当时政府税收主要来自于商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江南市镇的兴盛和近代转型,可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鉴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历史爱好者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史料
史论
第一组
(松江)“(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松江部)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第二组
盛泽镇明初以村闻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凌稠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惜。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其繁盛为邑中诸镇第一。(摘自乾隆时期《吴江县志》)
 
(1)参考材料一中第一组的方法,从第二组史料中你可以推断出哪些历史观点?(6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江南农村部分棉纺织业市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国外工业生产原料需求大增,为部分市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世纪末盛泽镇全镇年产丝绸90万匹,镇上绸商在上海建立分庄,称为“申庄”,专事与洋行交易。震泽镇则以生丝加工和外销为特色,“所产之丝多销洋庄厦南洋、印度等地”。嘉定县和上海县则由棉织业转向桑蚕丝业,“兴蚕桑之利,以济棉布之穷”,“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
——摘编自樊树志讲座《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变化的表现。(6分)
材料三“曹家渡(今属上海市静安区),同治三年以后,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招集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居于斯者,不下数千人……不数年间,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电灯厂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东西长二里许,鳞次栉比,烟户万家”。
——摘编自徐丽平《20世纪开初至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民初的城镇化与明清时期江南中小市镇发展的不同。(8分)
材料四 著名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两大主题.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在 此视角下,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传统普遍得到了关注,同时,不同社会文化相互交流也 得到了清晰的阐释。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4)按材料四中的“此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向近代转型的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学和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