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26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材料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美洲发现与地中海时代结束的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观点的差异(4分);结合材料和19世纪90年代的史实,说明这种差异对中日产生的结果(6分)。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1)陆上丝绸之路不畅;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技术条件;唐宋抑商政策松动促进或重视海上贸易;海上运输能力比陆路大。(4分,答出其中两个角度,即给4分)
(2)联系:新航路开辟(2分)使得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地中海地位下降(1分)。
原因:西葡英法荷等大西洋沿岸的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代议制民主,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从而实力强大,能先后确立海上霸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中:海防只是为了消极防御,保持和局,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向外扩张野心(2分);
日本:则是为了对外扩张,打败对手,称霸海上(2分)。
中:结果甲午战争失败,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民族危机加深(3分);日本:结果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成为亚洲强国,刺激侵略野心(3分)。
(4)二战后,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最有活力实力令世界瞩目:美国经济保持首位;亚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飞速发展,亚洲经济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提升;环太平洋地区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影响力巨大: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4分,任答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作答。从材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可以分析路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力量比较强大。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宋代造船技术发达,这些都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2)材料二实际上说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被发现,世界各地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中海航运中心的地位被打破,地中海时代落幕。大西洋主导400多年的主要原因是西欧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同时较早的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的领先于东方。(3)从材料“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海防观,从材料“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可以看出日本的海防观。这两种海防观的差异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结局中就可以看得出来。(4)二战后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主要说的是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世界的霸主地位,同时日本经济的快速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巨大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总之围绕着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26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材料一】;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该规定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
C.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D.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打算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为题开展研究活动,你认为下列 哪幅作品最具有参考价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