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6分)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答案
(1)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2分)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6分)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2分)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6分)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经济根源:自耕农经济。(2分)
影响:稳定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6分)
(4)农耕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其他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分)
解析
(1)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2)材料三反应了“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即商业性群体的出现,因素的分析也要从材料中概况,“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可以看出(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即可以看出其观点是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然后答出其影响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并在经受5.12特大地震后基本无恙,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白渠B.郑国渠C.都江堰D.芍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
A.是否拥有土地
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
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
D.经营方式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资料统计,春秋后期各国共计约450万人,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250年间,人口迅速增加。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铁器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实行奖励生育政策
D.医学有巨大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B.人口剧增导致人地矛盾
C.垦荒活动得到了政府许可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共60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话剧。频繁的改道,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适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材料二 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河洛文化在政治制度、农业工具技术和思想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