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仅在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中,就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种情况下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赏赐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栖身之所,提供生产工具或资料,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劳动力帮助耕作,提供待丁或保姆服务,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售卖平价或低价粮食,发放药品和医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提供丧葬费或服务,免除学费,提供旅行帮助,促合鳏寡成婚等等。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也没有真正的长期稳定的这类税种被执行,没有看到政府在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规性开支预算。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要么开列专项税收,要么特设官办产业或放贷或流通服务,要么挪用政府的专项收费,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无主财产。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          
——摘编自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戍变法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也结合海外经历,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只有国民走出“穷弱”,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同书》当中,他更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在这一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
——摘编自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材料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2分)
答案

(1)特点:救济种类多样;救济内容丰富;救济手段全面;救济资金缺乏制度保障(具有特收特支的特点)。(4分)
原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2)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把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以建立理想社会为目标,但没有付诸实施(具有理想性、空想性);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对后世的有一定的影响。(4分)
(3)现象:我国政府采取多种举措,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2分)
新阶段:民生保障进入法律化、制度化阶段。(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即可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即可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并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3)根据材料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即可概括出反映的现象及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的新阶段。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2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因素。(2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
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
北朝
122(北方
粟、麦)
215(南方
稻谷)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粟、麦)
328(南方
稻谷)
1 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植茶业发展的原因。(6分)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私田主人永久拥有土地所有权
C.封建生产方式比奴隶制进步D.私田的开垦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