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

(1)中国: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3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3分)
(2)焦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3分)
实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4分)
建立与完善:《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4分)
(3)评分标准:
①观点明确;(2分)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回答,每点2分,总分不得超出6分)
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史实: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发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
史实:综合第一、二种观点。
答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17世纪4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联系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英国两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明朝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且于1649年1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立了共和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结构具体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焦点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公网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参与政治的核心要求,即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的能力,题干所问即是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继续发展、传统的制度和习俗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也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接受挑战,或者吧两者结合在一起,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西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技术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阁           ④军机处
A.①B.②C.①②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B.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
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