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有关计算 >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B.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B.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C.CO+NO2CO2+NO(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往H2S水溶液中加碱有利于S2的增加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2HI(g)H2(g)+I2(g)反应前后总的体积不变,压强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学生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化学平衡移动,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B.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主要考察你对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有关计算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 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N2(g) + 3H2(g)  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 mol,nt(NH3)="6" mol,计算a=              
(2)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n(始)∶n(平)=             
(4)原混合气体中,a∶b=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α(H2)=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反应mA(固)+nB(气) eC(气)+fD(气),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C%不变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化学方程式中m+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质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X和1 mol Y,发生如下反应:2X(g)+Y(g)aZ(g)+W(g) ΔH=-QkJ/mol(Q>0)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1 kJ,物质X的转化率为α;
平衡后再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则
(1)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的值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化学计量数a的值为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Q1一定小于Q,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维持温度、体积不变,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加入的物质的量如下列各项,反应达到平衡后放出的热量仍为Q1 kJ的是__________(稀有气体不参与反应)。
A.2 mol X、1 mol Y、1 mol ArB.a mol Z、1 mol W
C.1 mol X、0.5 mol Y、0.5a mol Z、0.5 mol WD.2 mol X、1 mol Y、1 mol Z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右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
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接近3∶1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物质的量的A气体,发生反应 a A(g)b B(g)+c C(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A)变为原平衡的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abc
B.物质B的体积分数减小 
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平衡移动过程中,与原平衡相比v增大、v减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