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 水中氧的含量测定步骤如下:步骤1:水中的氧在碱性溶液中将Mn2+氧化为MnO(OH)2。步骤2:加入碘离子将生成的MnO(OH)2再还原成Mn2+离子。步骤3:...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水中氧的含量测定步骤如下:
步骤1:水中的氧在碱性溶液中将Mn2+氧化为MnO(OH)2
步骤2:加入碘离子将生成的MnO(OH)2再还原成Mn2+离子。
步骤3: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步骤2中生成的碘。
有关的测定数据如下:
1:Na2S2O3溶液的标定。取25.00 mL KIO3标准溶液(KIO3浓度:174.8 mg·L-1)与过量KI在酸性介质中反应,用Na2S2O3溶液滴定,消耗12.45 mL。
2:取20.0°C下新鲜水样103.5mL,按上述测定步骤滴定,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11.80 mL。已知该温度下水的饱和O2含量为9.08 mg·L-1
3.在20.0°C下密闭放置5天的水样102.2 mL,按上述测定步骤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6.75 mL。
5-1 写出上面3步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2    计算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mol·L-1)。
5-3 计算新鲜水样中氧的含量(单位mg·L-1)。
5-4 计算陈放水样中氧的含量(单位mg·L-1)。
5-5 以上测定结果说明水样具有什么性质?
答案

5-1 步骤1   2Mn2+ + O2 + 4OH = 2MnO(OH)2                               (1分)
步骤2  2I + MnO(OH)2 + 4H+ = Mn2+ + I2 + 3H2O                          (1分)

步骤3  I2 + 2S2O32– = 2I + S4O62–                                  (1分)

5-2 标准溶液的浓度:9.841´10–3 mol·L-1
计算过程:
c(IO3) = 174.8´10–3 g·L-1 / 214.0g·mol-1 =" 8.168" ´ 10–4mol·L-1       (1分)
c(S2O32–)= 6´c(IO3) ´V(IO3)/V(S2O32–)
= 6´8.168´10–4mol·L-1´25.00mL/12.45mL=9.841´10–3mol·L-1 (3分)
5-3 新鲜水样中氧的含量: 8.98 mg·L-1                                      
计算过程:  103.5mL水样中氧的含量:
     n(O2) = 0.25´c(S2O32-V(S2O32-)
=0.25´9.841´10-3mol·L -1´11.80´10-3L=2.903´10-5 mol
氧含量: r(O2) = 2.903´10-5 mol´32.00´103mg·mol-1/103.5´10-3L
= 8.98mg·L-1                                   (3分)
注: 新鲜水样的氧饱和度= (8.98/9.08)´100%= 98.9%
5-4 陈放水样中氧的含量: 5.20 mg·L-1                              
计算过程: 102.2mL中氧的含量:
n(O2) = 0.25´c(S2O32-V(S2O32-)
= 0.25´9.841´10-3mmol·mL-1´6.75 mL= 1.66´10-2 mmol
氧含量: r(O2) = 1.66´10-2 mmol´32.00mg·mmol-1/102.2´10-3L =" 5.20" mg·L-1  (3分)
注: 陈放引起氧的消耗量= 8.98mg·L-1 – 5.20mg·L-1 =" 3.78" mg·L-1
5-5 表明水样里存在好氧性(或喜氧性)微生物(1.5分)或者存在能被氧气还原
的还原性物质(1.5分)。                                         (共3分)
注:若计算结果正确,任何正确计算过程均得满分;若浓度值错误, 再看计算过程, 若关系式正确, 运算错误, 给一半分。
解析
本题围绕测定水中的氧分成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测定氧的3个反应。试题对第一个反应给的信息很完全,而且信息也不难理解,预计所有应试者都应写得出化学方程式。试题对第二个反应的信息不完全。没有说反应的酸碱性条件。应试者应对反应的酸碱性条件作出判断。判断的基础是:I2在碱性条件下能否稳定存在?这属于中学化学知识的活用。当然,如果学生有Mn(OH)2在碱性溶液很容易被空气氧化的知识更好,即在碱性溶液里Mn(IV)是比Mn(II)更稳定的价态,要想在碱性溶液里把MnO(OH)2还原为Mn(OH)2使用像I这样的还原剂是难以实现的,但没有这种深入知识而单靠中学知识已能作出正确判断。第3个反应决非中学知识,但在高考试题里以信息的形式出现过3次,命题人认为已经是“亚中学知识”了,而且,若不单纯从中学化学课本出发来考察,此知识点确实属于“重要”知识,是容量分析少数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因此命题人认为是“适度的”的“不拘泥于中学化学”,可以当作学生已有知识来要求。
第二部分是容量分析计算。标准溶液浓度计算的基础首先是测定反应中n(IO3) : n(I2) : n(S2O32–)(摩尔比)问题,其次是cV = c"V" 的关系式。第一个反应不必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就可确定。因此试题并未要求写方程式。写方程式当然更明确,但浪费了宝贵的应试时间。测氧的计算的原理和知识点完全相同。
第三部分是考察中学生对水中的氧的一般知识。纯属常识考察。
核心考点
试题【水中氧的含量测定步骤如下:步骤1:水中的氧在碱性溶液中将Mn2+氧化为MnO(OH)2。步骤2:加入碘离子将生成的MnO(OH)2再还原成Mn2+离子。步骤3:】;主要考察你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                                   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2)塑料袋作用是: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研究小组进行与NH3有关的系列实验。
(1)从下图中挑选所需仪器,画出制取干燥NH3的装置简图(添加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胶皮管。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不用画),并标明所用试剂。

(2)将NH3通入溴水中,有N2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稀薄燃烧是指汽油在较大空气/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条件
下的燃烧。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
重视,但稀薄燃烧时,常用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地将NOx转化为
N2。不同空/燃比时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1)稀薄燃烧技术除能节约能源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填一项)。排放到大气中的NOx会导致酸雨、            等环境问题(填一项)。
(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               
(3)若某一催化剂能同时催化NH3等还原性气体与NOx的反应。将该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还原含等物质的量NOx的两种气体:①纯NO气体,②汽车尾气。消耗NH3的物质的量较多的可能是      (填字母),原因是                
A.①                      B.②                    C.都有可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了探究该校化学实验室的一种黑色粉末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可能是什么物质,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发现问题]当把黑色粉末与无色溶液混合时即产生气泡。[查阅资料]中学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黑色粉末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炭粉等。
[提出假设]黑色粉末是                    ,无色溶液是           。(只写一种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Fe与H2SO4反应的过程,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加入80% H2SO4;②将提拉式铁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到先有少量气泡,后停止的现象;③加热烧瓶至有较多量气体产生时停止加热,品红试液颜色褪去烧瓶中溶液变为棕黄色。④一段时间后KMnO4/H+颜色不再变浅,但NaOH溶液中仍有气泡逸出,在导管口处可以点燃该气体。烧瓶中液体变为浅绿色。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步骤②中现象说明                                                 
(2)在步骤③中,品红褪色的原因是                                        
(3)写出步骤④中,使溶液变为浅绿色的可能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Fe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