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铁的氧化物 > 现要测定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Ⅰ.请根据上面流程,回答以下问题:(1)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要测定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Ⅰ.请根据上面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        (填仪器名称)。 
(2)请写出加入溴水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3)将沉淀物加热,冷却至室温,用天平称量其质量为b1 g,再次加热并冷却至室温称量其质量为b2 g,若b1-b2="0.3" g,则接下来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 
若蒸发皿质量是W1 g,蒸发皿与加热后固体总质量是W2 g,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Ⅱ.有同学提出,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测定:

(1)溶解样品改用了硫酸,而不再用盐酸,为什么?                             。 
(2)选择的还原剂是否能用铁    (填“是”或“否”),原因是:                   。 
(3)若滴定用掉c mol/L KMnO4溶液b mL,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答案
Ⅰ.(1)250 mL容量瓶(2分) 胶头滴管(2分)
(2)2Fe2++Br22Fe3++2Br-(2分)
(3)再次加热并冷却至室温称量,直至两次质量差小于0.1 g(2分) ×100%(1分)
Ⅱ.(1)过量的盐酸对后面KMnO4的滴定有干扰(2分)
(2)否(1分) 如果用铁作还原剂,自身的氧化产物是Fe2+,且会与过量的硫酸反应生成Fe2+,干扰铁元素的测定(2分)
(3)×100%(1分)
解析
Ⅰ.(1)根据流程图,操作Ⅰ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因此另外的玻璃仪器为250 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2)加入溴水将Fe2+氧化。(3)b1-b2="0.3" g,说明误差大,因此需再次加热并冷却至室温称量,直至两次质量差小于0.1 g,氧化铁的质量为(W2-W1)g,则原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7(W2-W1) g,其质量分数为×100%。
Ⅱ.该方法的原理是用还原剂将Fe3+还原为Fe2+,然后用KMnO4溶液滴定,若用盐酸,则过量的盐酸被KMnO4氧化,使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偏大;不能用铁作还原剂,否则使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偏大。5F~Mn,则原样品中n(Fe)=n(Fe2+)=5×bc×10-3× mol="0.05bc" mol,则m(Fe)="0.05bc×56" g="2.8bc" g,其质量分数为×100%。
核心考点
试题【现要测定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Ⅰ.请根据上面流程,回答以下问题:(1)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主要考察你对铁的氧化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以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含少量杂质SiO2)为原料炼铜的方法分为高温炼铜和湿法炼铜两种。近年来,湿法炼铜有了新进展,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细菌在酸性水溶液、氧气存在下,可以将黄铜矿氧化成硫酸盐:4CuFeS2+2H2SO4+17O24CuSO4+2Fe2(SO4)3+2H2O。某工厂运用该原理生产铜和绿矾的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可以用于上述流程中调节溶液pH的是    (填序号)。
A.Cu;B.Cu2(OH)2CO3C.H2SO4D.Fe;E.CuO
(2)滤渣A的主要成分为                     (写化学式)。
(3)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4)试剂a为                                 
(5)欲从溶液中获得绿矾晶体,分离操作Ⅰ应为    (写操作名称)。
(6)生产过程中,除了试剂a、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写化学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室利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碱式硫酸铁的聚合物)和绿矾(FeSO4·7H2O),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将过程②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溶液会褪色的是   
A.品红溶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酸性KMnO4溶液         D.溴水
(2)过程①中,FeS、O2和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过程③中需加入的物质是                              
(4)过程④中,蒸发结晶时需使用的仪器除酒精灯、三脚架外,还需要             
(5)过程⑤调节pH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
A.稀硫酸       B.CaCO3        C.NaOH溶液
(6)过程⑥中,将溶液Z加热到70~80 ℃,目的是            
(7)实验室为测量所得到的聚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下列实验。①用分析天平称取2.700 0 g样品;②将样品溶于足量的盐酸后,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③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固体质量为3.495 0 g。若该聚铁的主要成分为[Fe(OH)(SO4)]n,则该聚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假设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和硫元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含少量铁的氧化铜制取氯化铜晶体(CuCl2·xH2O)。有如下操作:

已知:在pH为4~5时,Fe3+几乎完全水解而沉淀,而此时Cu2+却几乎不水解。
(1)氧化剂A可选用    (填编号,下同)。
①Cl2   ②H2O2   ③HNO3   ④KMnO4
(2)要得到较纯的产品,试剂B可选用    
①NaOH   ②FeO   ③CuO   ④Cu2(OH)2CO3
(3)从滤液经过结晶得到氯化铜的方法是    (按实验先后顺序填编号)。
①过滤   ②冷却   ③蒸发浓缩   ④蒸发至干
(4)为了测定制得的氯化铜晶体(CuCl2·xH2O)中x值,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称取m g晶体灼烧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无水CuCl2的质量为n g。
方案二:称取m g晶体,加入足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后用小火加热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n g。
①方案一中灼烧CuCl2·xH2O得到无水CuCl2,应在    (填仪器名称)中进行。
方案二中配制一定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    
②试评价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另一种方案不可行的理由是                                                                ,若用方案二,计算得x=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Fe2和I是两种常见的还原性离子。
(1)向FeSO4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向KI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请以FeSO4溶液、KI溶液、氯水为试剂验证I的还原性强于Fe2。设计实验方案,补充完成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其他限选试剂:3 mol·L-1 H2SO4、0.01 mol·L-1 KMnO4、20% KSCN、3%H2O2、淀粉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取2mLFeSO4溶液和2mLKI溶液混合于试管中,再滴加1~2滴氯水。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2)提供的试剂证明碘与铁的化合物中铁显+2价,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取少量样品溶于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研究所对含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工业废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实验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的成分为            ,操作①的名称为            
(2)上图溶液B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实验要求向溶液B中通入过量的空气,证明通入空气过量的方法是           
(4)操作③第一步需要的仪器除了酒精灯、铁架台外,还需要                  
(5)某同学利用下面装置制备氢气并利用氢气还原某金属氧化物,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其装置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____→D(除D装置外,其它装置不能重复使用),最后D装置中所加药品为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