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常见的化学电源 > .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构成甲烷燃料电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4+10OH--8e-=CO3...
题目
题型:肇庆二模难度:来源:
.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构成甲烷燃料电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4+10OH--8e-=CO32-+7H2O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补充KOH
D.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答案
A、通入CH4的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CH4+10OH--8e-=CO32-+7H2O,故A正确;
B、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O2+2H2O+4e-=4OH-,故B错误;
C、电池反应式为:CH4+2OH-+2O2=CO32-+3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不断减少,所以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补充KOH,故C正确;
D、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OH-向负极移动,故D错误.
故选AC.
核心考点
试题【.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构成甲烷燃料电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4+10OH--8e-=CO3】;主要考察你对常见的化学电源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据报道,美国正在研究用锌电池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蓄电池,它具有容量大、污染小的特点.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空气和电解质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空气在负极反应
B.负极的电极反应为:Zn-2e-+2OH-═ZnO+H2O
C.OH-在电解质溶液中向正极移动
D.电池工作时溶液的pH 降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DEFC)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2H5OH+3O2=2CO2+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O2+4e-=2H2O
C.电池工作时电流由a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b极
D.设每个电子所带电量为q库仑,则1mol乙醇被氧化产生6 NAq厍仑的电量(NA代表阿佛加德罗常数)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镁燃料电池以镁合金作为电池的一极,另一极充入过氧化氢,电解质溶液是酸化的氯化钠溶液,放电时总反应:Mg+2H++H2O2=Mg2++2H2O.关于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镁合金为电源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②放电时H+在正极反应得电子
③正极方程式为:H2O2+2e-=2OH-④放电时正极的pH升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
B.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
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
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
22.4
6
L
魔方格
题型:江苏难度:| 查看答案
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作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LiFePO4)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首选电极材料,它的制备方法如下:
方法一:将碳酸锂、乙酸亚铁[(CH3COO)2Fe]、磷酸二氢铵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在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同时生成的乙酸及其它产物均以气体逸出.
方法二:将一定浓度的磷酸二氢铵、氯化锂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以铁棒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电解析出磷酸亚铁锂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在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
在锂离子电池中,需要一种有机聚合物作为正负极之间锂离子迁移的介质,该有机聚合物的单体之一(用M表示)的结构简式如下:
魔方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磷酸亚铁锂的过程都必须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其原因是______.
(2)在方法一所发生的反应中,除生成磷酸亚铁锂、乙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
(3)在方法二中,阳极生成磷酸亚铁锂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4)写出M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已知该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阳极的磷酸亚铁锂生成磷酸铁,则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题型:四川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