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应用 > 可逆反应H2(g)+CO2(g)⇌H2O(g)+CO(g),若反应从H2(g)和CO2(g)开始,且H2(g)和CO2(g)初始浓度分别为下列A、B、C三种情况...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可逆反应H2(g)+CO2(g)⇌H2O(g)+CO(g),若反应从H2(g)和CO2(g)开始,且H2(g)和CO2(g)初始浓度分别为下列A、B、C三种情况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可逆反应H2(g)+CO2(g)⇌H2O(g)+CO(g),若反应从H2(g)和CO2(g)开始,且H2(g)和CO2(g)初始浓度分别为下列A、B、C三种情况】;主要考察你对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BC
c0(H2)/mol•L-10.01000.01200.0080
c0(CO2)/mol•L-10.01000.01000.0100
A与C相比,A到达的平衡相当于在C平衡的基础上增大氢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即二氧化碳转化率A>C,氢气的转化率降低,即氢气转化率A<C;
B与A相比,B到达的平衡相当于在A平衡的基础上增大氢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即二氧化碳转化率B>A,氢气的转化率降低,即氢气转化率B<A;
故二氧化碳转化率B>A>C,氢气转化率B<A<C.
故答案为:C;B;B;C.
汽车尾气(含烃类、CO、NO与SO2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办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NO与C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反应原理:2NO(g)+2CO(g)⇌N2(g)+2CO2(g),在298K、100kPa下,△H=-113kJ/mol,△S=-145J/(mol•K).
(1)为了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为______.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2)该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增大压强,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若升高温度,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如图中画出在某时刻条件改变后的图象(其他条件不变),在______时间段CO的转化率最大.
t1:增大NO的浓度t2:降低温度
(4)通过计算判断该条件下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可逆反应:A(g)+B(g)⇌C(s)+2D(g)的△H>0,如图所示为正逆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果在t1时刻改变以下条件:
①加入A;
②加入催化剂;
③加压;
④升温;
⑤移走C;
符合图示的条件是(  )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④⑤

一个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 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了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样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N%.M与N的关系是(  )
A.M>NB.M<NC.M=ND.无法确定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利原理来解释的是(  )
A.增大压强,有利于SO2和O2反应生成SO3
B.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能力较强
C.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D.常温下,pH=3的H2SO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pH=3的NH4Cl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参与下列探究.
(1)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平衡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上述反应的△H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
(2)已知在400℃时,N2(g)+3H2(g)⇌2NH3(g)的K=0.5,则①2NH3(g)⇌N2(g)+3H2(g)的K=______(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则此时反应v(N2______v(N2(填:“>”、“<”、“=”或“不能确定”)
(3)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l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l>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催化剂性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