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 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7.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②过圭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麦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意对即可)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意对即可)
3.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可感。
   第②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意对即可)
4.①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②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③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5.(示例)①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②时间在冰山悄悄的融化中,汇成了浩瀚的江海。(主观题不设置统一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_______________,更隐含着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再见藤萝
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人与花争位,藤萝一爬到座位那里,妨碍了人,人就把它扒拉到地上去,再爬上来把它的尖子揪断,所以直到现在,藤条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是东一条,西一条,胡乱爬在地上。
  藤萝这种花也怪。不上架不开花,一上架就开了。去年冬天,有一位老年人,好在这里休息晒太阳,他闲着没事,随手抓了一条塑料绳子,把头起的一枝藤条系到架上去,今年开春,它就开了一簇花,虽然一枝独秀,却非常鲜艳。
  正当藤萝开花的时候,有几位年轻母亲,带孩子来这里坐,有一个女青年,听口音.看穿衣打扮,好像是谁家的保姆,也带了一个小孩,来架下玩耍。这位小保姆,个儿比较高,长得健康又俊俏,她站在架下,藤萝花正开在她的头上,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就好像谁给插上去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服饰大变,心态也大变。只要穿上一件新潮衣裙,理上一个新潮发型,就是东施嫫母,也自我感觉良好,忽然变成天仙。她们听着脚下高跟的响声,闻着脸上粉脂的香味,飘飘然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位农村来的女青年,站在这些人中间,显得超凡脱俗。她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更没有描眉画眼的做假。她好像自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站在这些时髦妇女中间,丝毫没有“不如人家”的感觉。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她成了谈话的中心,鹤立鸡群。
  藤萝架旁,每天还有一些老年妇女练功。教她们的,是一位带着江湖气味的中年人。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见到藤萝散落地下,在他的学生们到来之前,他就找些绳索,把它们一一系到架上去。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东施嫫母:_____________ ②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处处都没有离开“藤萝”,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说说“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这句话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说一说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那一场屠***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5.“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字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