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
题目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闷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经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悄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祝勇文)
1、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⑤段内容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①品雪—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忆雪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段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两例加以印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品雪—②喜雪—⑧咏雪—④踏雪—⑤看雪—⑥忆雪
2、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意思相近即可)
4、孤寒寂寥中有生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5、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史记》。(不设统一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菊有黄花》,完成后面题目。
  ⑴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⑵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⑶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⑷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⑸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⑹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⑺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⑻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⑼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⑽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⑾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请简要阐释下面划线的语境义。
⑴菊不朽,他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那样放纵地挥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迷失荒园》,完成问题。
  这儿就是圆明园了,一座荒园,一片白色的废墟,袒露在我的面前,袒露在十月明媚的秋阳下。
  我登上高高的址腹——大水法残迹。此刻湛蓝的天空倾泻出无数道柔媚的金色,挥洒在身旁的雕塑上,使之极富立体感。周围有游人在穿梭徘徊,几个孩子坐在前面的石块上嬉戏,童真的脸上一片天空般的纯净。我突然问自己,我怎么就找不到那股浓浓的、沉重的沧桑之感?它们到哪儿去了?是不是我遗忘了历史,还是阳光太明媚,把伤痛揉平了?面前汉白玉座雕上精致的浮雕,在我眼里分明投射出不可磨灭的高贵之气。或许这里真是太宁静了,能够像一位哲人般恬静地面对逝去的风风雨雨?
  一阵突袭而来的疑问和不安,很快就被轻风丽日掠过,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我恢复了内心的平和,悠然消融于游人的队伍。
  有人在拍照,有人大声笑;周遭一片“茄子——茄子——”的声音鹊起,被拍的人对着镜头使劲摆手,像是示意暂停。处身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气氛里,我找不出有异于别的景点的心里落差。那就入乡随俗吧,也去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也去摆一个姿态,去把根擎天而起、刻满花纹的廊柱亲密无间地相依相靠,拍下一张足以证明某人某年某月到此一游诸如此类的照片。
  我沿着一条小径往前走,漫无目标。一种在风景区随意走动的安适娴静。路边有树,细碎的树叶在微风里发出一片扑簌簌撩人的声响。像被什么牵引着,我离开人群独自前行,义无反顾。喧闹声离我愈来愈远,周边愈来愈安静。
  渐渐地,有一方天地,出乎意料地在我面前凸显出来。那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白色,如残骸的肢体般无序地、静静地躺在地上,突兀地扑进我的视野,撞击我我毫无防备的神经,我被震慑住了。与此同时,强烈的刺激我的感官的,还有那令每一双眼睛都会为之动容的冰雕玉砌般的美,以及美的断裂。
  我一下子变得沉默。是的,那种骤然间的沉默,有着死寂意味的沉默。一时间,我忘了身在何处,又为何来到这里。
  我的脚小心翼翼地插入那片残骸,欲行又止,动作及其缓慢,而又惴惴不安,仿佛我踩下去的不是一片土、一条碎石的缝隙,而是一个血肉之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的栖息地。此时此刻,它正躺在它的墓地、长眠不醒
  我不忍心在挪动一步,我感觉我已经触到那尘封百余年的伤痛了。这里原先是一个多么恢弘,多么绮丽,多么难以构想的梦幻啊!那个梦幻,曾经多么真实地展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它代表神秘的东方,代表东方骄人的智慧,引来多少世人惊羡的眼光,多少敬仰不已的赞叹。如今它已夷为平地,剩下的只是废墟、荒湖、蔓草、乱石和那一片荒芜之地上空传来的苍鹰拉长声音的阵阵嘶叫……
  我流泪了。
  内心的情绪波澜迭起,不可阻遏。那片触目惊心的乱石没有比它更能印证一场人类文明的灾难所造成的惨不忍睹的状况了。
  我不知道时间是如何从我身边悄没声儿溜走的。我也不知道,周遭为何杳无人影,只剩下我和我投在残石上的淡淡的、拉长的、不完全的身影。
  我从一个最杰出的梦幻的残骸中走出来,经受了一场全身心的震撼、洗涤和升华。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⑴是不是我遗忘了历史,还是阳光太明媚,把伤痛揉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从一个最杰出的梦幻的残骸中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游园过程中,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圆明园游客放声大笑,尽情拍照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说说画线语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最后说自己“经受了一场全身心的震撼、洗涤和升华”,请具体说说作者都有“那些震撼、洗涤和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空荡荡的汉江》,完成问题。
  ⑴空荡荡的汉江依然美丽。
  ⑵两岸的油菜花笑得很精神。还有那么多野桃花也开得很风雅。春风刚刚露出欢颜,就被善于自我表现的蜜蜂吻了一下。吻过之后又是何等景致?惟有江水珍藏着两岸的风采,渲染着两岸的风姿。
  ⑶江水依然流呀流,岸上的人们依然行呀行。我却觉得汉江很可怜:几乎很久很久没有一只船从江上驶过,岂不可惜了一江春水!
  ⑷难道江水不深,载不起恋人的深情?难道江水不清,沁不湿诗人吟诵的月光?难道鹅卵石不精致,填不进棋手对弈的方城?难道江风不温柔,吹不走黄昏后春意阑珊的忧愁?
  ⑸然而,我并未彻悟:惟有空荡而美丽,不沾惹人的韵味,才独具大自然的馨香。
  ⑹我苦口婆心地用高价买通一只小船的一段水路。这船早已萎缩于江边,任我纵它驶入江中之后,我正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波澜”:“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⑺一路江风,可曾把昨日的梦魇冲散?一江碧水,可曾把朦胧的焦虑荡尽?一路花香,可曾开放在被春光遗忘的心扉?在摇橹的兴奋之余,在独立船头的傲然之时,我没有任何疑问可以向大自然发问,汉江也没有任何过错,可以由我去指责,我全然地交给了一江春水。只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偏执的小我才能被除去,而臻至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中去。
  ⑻可是,倾囊买下的一段水路已到终点,人生时时面对的严肃主题——我们的岸。
  ⑼此刻,如果我能永不上岸,长久地沉浸于与天地精神的往来之中,将会怎样?
  ⑽钟情有时终归钟情。
  ⑾岸,那是必须要上去的。并非我们不理解江水古意斑驳、天地的浩浩之气;并非我们不晓得,长江最钟爱的女儿——汉江,终究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只是因为我们常常自命为:人乃是大自然的上帝。
  ⑿成了上帝,无论在画中还是在画外,我们都是即兴的一瞬。永恒的力量却属于汉江的神韵:无论有人无人有船无船有桥无桥进入她的风景里,她依然美丽,而空荡荡的时候更美丽。
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⑴两岸的油菜花笑得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我能永不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体会文章第四小节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段中引用的王维的《汉江临泛》,你能说说引用这首诗的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空荡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我们常常自命为:人乃是大自然的上帝。”人真的是大自然的上帝吗?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大自然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山的图腾》,完成问题。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
  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作者丛维熙,原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两座令“我”“动情”的山,请阅读文章②-⑧段,填写表格。
             山的特征     “我”的情感状态
拉水峡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日月山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自己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诗意的生活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