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高邮的咸鸭蛋好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来证实高邮的咸鸭蛋确实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中的“吱”字用得很贴切,你能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模仿作者的散文笔法,介绍一种你家乡的土特产给大家“品尝”。要写出这种特产的特点。(2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好在“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的一段文字及高邮咸鸭蛋的驰名省内外来证实高邮鸭蛋确实好。
2.因为家乡的咸鸭蛋与别处的相比,“质细而油多”。这寄寓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我们家乡的特产多着呢!
4.“吱”字绘声绘色,既有动感,又有乐感,将作者的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两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日“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的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______,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______;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是“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______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的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日‘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1.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介绍的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写的是________,更喜欢________的吆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本文段的一个歇后语是________________。试再写出两条歇后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1.段首第1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加以想象,描写“我”得了手帕后“开心得要命”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中,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热情好客,善良大度。   
B.俭朴勤劳,充满美德。   
C.富有灵性,性格坚强。   
D.没有文化,为人善良。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寻石记 
迟子建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吗!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鱼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吗?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粗词语。
(1)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⑦段中打鱼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花梨飘香
蒋玉成
  ①入夏,新植的花梨已亭亭的立在小路边、山脚下,它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恬然自安,蕴育着淡雅素净的芬芳和不可抗拒的生命。它们成片生长,每一棵都植株中正,叶角线条分明,在盛夏的阳光下,蓊蓊郁郁,缠缠绵绵,默默的散发着温婉怀旧的清香。
  ②六月,正是花梨树花开的时节,这是一场盛大的花事。它们一树树、一片片、千朵万朵的闪烁着黄白相间的光晕。许是一场久违的夏雨,水流花开,它们的花瓣流光溢彩,云烟氤氲,满枝灿烂,像流泻的花瀑,像怒放的生命,肆意的炫耀着绚丽的重彩。
  ③有人说,生当如夏花之灿烂。我想这大概就是写给花梨花的吧。那些密密匝匝的小花朵,浮在翠绿的叶子上,不是花缠枝,也不是枝缠花,是“黄能柔,绿能软,浓绿参差相婉转。”当碧绿和金黄覆盖了静默的流光,夏的风吹动花朵,吹动绿叶,吹动金色的阳光,尘世就是一片嫣然的繁华、风情、韵致。
  ④盛开的花梨,总是一园、一坡、一片,漫山遍野,肆无忌惮。总是开得花团锦簇,开得生趣盎然,开得万头攒动,开得风光无限。人在花前走,就是暗香盈袖,花香袭人。似乎,每一朵花都像款款走来的俄贤岭下的黎家少女,天真活泼,也不失清纯、甜美、可人;每一丛花,就是一首婉丽的小诗,清新、恬淡、隽永。
  ⑤岁月静美,一季花香。在这个夏雨霏霏的季节里,花梨总是“花开花落无间断”。开得前呼后拥,开得此起彼伏。盛开的花儿在高处,花朵饱满、俏丽明艳,像秋水伊人的回眸,顾盼生辉,千娇百媚。心形的小小花苞在低处,个个玲珑精致,娉婷婀娜,像倚门阿妹的浅笑,天真烂漫,欲说还休。
  ⑥小小的花梨花艳而不娇、柔而不弱,它们重重叠叠的开着,一朵挨着一朵,相似又不同,如佳丽万千,婉约细致,楚楚动人。这时,闻香而至的蝴蝶,如同赶一场艳遇。在黄花和绿叶间醉舞蹁跹,在起起伏伏里,似仙子凌波微步,像雪花御风而翔,惊落一地成熟的花瓣。
  ⑦风来,花倾心。花开,香倾城。不用细心照看,不用关怀备至,一样可以清芬四溢、妩媚动人。一直觉得,花梨的香,是那种脱俗的清香,带着纯朴的阳刚,像铮铮铁骨的男儿情怀,浓烈、中正;像一首怀旧的老歌,深情、留恋。微风过处,嗅之耳清目明,神清气爽。时而幽香深深,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时而清香缕缕,像一盏穿越古今的心灯,一枝点燃,余香袅袅,整个房间就有了别样的安然。
  ⑧东方花梨,木中君子,承天地之灵气,蒙感恩之润泽。它深深扎根于古老的感恩大地上,集天地之精华,绽日月之光芒。它是上苍赐予感恩福地子民的一份厚礼,它见证了当年感恩学宫的琅琅书声,诉说着“鹿之源”惊艳世人的唯美故事,吟唱着俄贤岭上洞藏娥娘和阿贵的不老神话。
  ⑨许是大自然的慷慨和馈赠,我世代居住的感恩平原上,温润着这片绿波荡漾价值连城的黄花梨,它以矫健的身躯回报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这时,我开始意识到,东方神木——黄花梨已物化成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品格,积淀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形象:坚韧、向上、丽质、阳光、内敛、博爱、感恩……原来花梨精神的种子已悄然植根于我的心中。(选自《海南日报》2011年08月15日)
1.请理清本文思路,用“这篇文章首先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③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绘写了花梨花盛开的场面,从写作顺序看,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一段主要写花梨花的香?采用了哪些手法写香?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去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以花梨为写作对象,不仅用描写,还采用议论抒情,如“东方花梨,木中君子,承天地之灵气,蒙感恩之润泽。它深深扎根于古老的感恩大地上,集天地之精华,绽日月之光芒”,请再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表现了花梨的哪些内在的精神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