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
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
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更加绚丽夺目。
③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微黄“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④银杏树正年轻呢。树干仅有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伸长,树尖早已经越过西房的屋顶。侧枝十分茂盛,整个树冠便长成一颗桃子的形状。这微黄色的“桃子”和它那拳头粗细的树干便装在我打开窗子的窗框里。
⑤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⑥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⑦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⑧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⑨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的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家里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的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⑩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11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12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在阳光里像撒上一层金黄,如披上了一条条金黄的丝带。我真想,真想回到童年,去做个小男生.搬条板凳坐在那金色的银杏树下,聆听老师和老师的丈夫讲山南海北的故事;我真想回到青年,靠在那树上,去吟诵艾青的诗篇。然而,我知道,逝去的不可能再来。然而,我也知道,那夹在小男生课本里的那枚精美的书签,早已把时间留住。那银杏叶子浓浓的浆汁,肯定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但那叶片的脉络,肯定依旧是格外清晰;叶片上那似山水又似人物的褐色画面,肯定依旧是格外栩栩如生;那蕴藏在叶片里的故事,肯定依旧是格外生动感人。
13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29日)
小题1:阅读全文,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3分)
银杏树的描写
场景
树龄
树干
叶子
现实中的窗外
正年轻
 
舒爽而别致
记忆中的窗外
 
粗大却被斫去一大块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银杏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
现实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记忆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⑩段中“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读了文章后,你能替小男孩解开这个困惑吗?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小题4:请从修辞角度,对第13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小题5:作者说:“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你人生中的书签呢?请用几句话描绘出来,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3分)
答案

小题1:现实中的窗外: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生长。现实中的窗外:古老。 枝叶繁茂,蓬蓬勃勃。
小题1:示例:“我”一般的年轻一代,在老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师一代,古老却生机勃勃,呵护年轻一代茁壮成长。
小题1:示例:因为老师的丈夫也像老师一样虽然岁数并不大,但历经沧桑,“瘦瘦高高的”“有点驼背”,像学校里古老的银杏树;他有着渊博的知识,用他的“渊博”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小题1:示例:采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片比喻成“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对“我”人生成长的重要影响,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小题1:示例: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扭动着它婀娜的身姿快乐地向前奔去,引领我一路向前,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枚书签。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逐一梳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的能力。根据文章中对“我”这一代、“老师”这一代的描写来理解“银杏树”的象征意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老师”的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先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分析运用改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选择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事情并按照题目的要求来描绘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寒暑易节,始一焉/窥谷忘B.猛浪若走相告
C.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猿则百叫无巘多生怪柏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的景色特点;饱览富春江绮丽风光,作者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3分)(前两个空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组材,第二段写水,第三段重在写山。
B.本文第二段最后一句和《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表达效果上不同之处是:《三峡》运用准确的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而本文则运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见底。
D.第三段主要从山势险峻、山中音响、游者感受和树形山色四方面表现富春江沿岸的“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小题1:以下4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若不出户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曾其所不能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A.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小题5: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生序》做出上联。(2分)上联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小题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小题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小题3: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小题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小题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②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③;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④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方:与……相比  ③官库:公家的库房。
④殆:几乎。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2分)
A.①臣妾畏臣 ②固为胜
B.①莫不有求王 ②何至
C.①时时间进 ②人不知不愠
D.①喟问隶校尉②蔚而深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与“闻寡人之耳”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忿恚尉,令辱之B.无案牍之
C.吾妻之我者D.必先其心志
小题3: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朕可方汉之何帝?
小题5:甲、乙两文都讲述臣子向君王进谏。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讲究策略、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以          作比;【乙】文中刘毅以          作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寡助之                   亲戚
所恶勿施尔也                兽之
小题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解释。(3分)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B.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记之
小题4:【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1分)【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文说“得道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