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14分)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14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苦支备                             ②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         
③今大雪                             ④臣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望天而歌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B.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C.为坛而盟(《陈涉世家》)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百 姓 不 知 享 永 逸 者 当 在 何 人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译文: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译文:                                                                     
小题5: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1)①每年   ②隐患(祸患)   ③早晨   ④对……感到奇怪
小题1:B
小题1:百 姓 / 不 知 享 永 逸 者 / 当 在 何 人 也
小题1:(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或响应)呢?(补出主语,“孰”译句时须落实)
(2)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以”“数”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1: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2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怪“的意思就为“对……感到奇怪”。另外,“岁”→每年,不能理解为“年龄”;“患’→ 隐患(祸患),不能理解为“担心”;“旦”→ 早晨 。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望天而歌”中“而”表修饰关系。A:“中峨冠而多髯者”中“而”表并列关系;B:“潭西南而望”中“而”表修饰关系;C:“为坛而盟中”中“而”表顺承关系;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而”表转折关系。所以,选B项。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理解例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而”的意思和用法,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1:试题分析: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点评: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1)孰→谁;欣跃→欢欣踊跃;而→表修饰关系。(2)以→因为;数→多次、屡次;谏→劝谏、劝戒;故→缘故;使→派;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将→带领;兵→军队。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艾子的回答来分析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即可。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只得1分)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的得出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道理往往寓含在人物的话语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14分)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1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3分)
咸:(  )  足:(  ) 诣:(  )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2分)
小题5:语段中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用原文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13分)
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
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托) 信(信用)
B.期(约定日期) 去(离开) 委(舍弃)信(信用)
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 信(相信)
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
小题3: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3分)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小题4: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2分)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小题5:翻译句子(2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6: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的一部书。(1分)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不亦乎             (2) 与朋友交而不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⑴乘御风(     )             ⑵多趣味(    
引凄异(     )             ⑷沿阻绝(    
小题2:“巴东三峡”指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之间的    峡、巫峡和    峡。(2分)
小题3:文中与诗句“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5:课文百余字,写尽三峡风光,你最欣赏文中哪一句?找出来并作一点赏析。(赏析不少于10个字)(1+2=3分)
句子:       赏析:                                                     
小题6: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说明理由。(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8分)
(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 欧阳修《预浩父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1)两三级(               )(2)但逐层板讫(                   )
(3)以金钗(              ) (4)而度甚精 (                     )
小题2:请选择与“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中的“之”意思相同的句子(  )(3分)
A.至之市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心之所向D.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翻译句子。                                                  (4分)
(1)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4分)
(1)匠师以为塔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