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生命之芯李雪峰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摇曳着一片苍翠,连一束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不停地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到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也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把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小题1:阅读选文,完成图表。(4分)
时间
描写内容
叶落特点
情感
暮秋

悠闲

去年中秋
“一下子、一夜工夫、早早地”


小题2:本文第⑩段中写道“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产生敬意的原因。(4分)
小题3:这篇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对葡萄藤进行了生动地描绘,请你细细品味,然后选取文中相关语句进行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案

小题1:①“三三两两”“飘飘扬扬” ②欣赏 ③仓促 ④痛惜
小题2:答案示例:葡萄藤虽然是作物,但在它们生命的繁衍与生长中,有自己的梦想和灵魂。为了实现梦想,它们辛勤耕耘(“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萌芽、抽叶、开花”);当果实夭折时,它们黯淡,但黯淡之后的来年,它们依然绽放出了盎然生机(“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由此,作者发出了“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的感叹。
(共4分。“梦想和灵魂”1分;“具体分析”3分)
小题3:答案示例:“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作者用饱含欣喜之情的语句,写出了葡萄叶在生长时的情态、颜色、灵性以及带给人们的温馨惬意的美好感受。“张张扬扬”“田田”等叠词的运用,显露了作者对藤叶的喜爱之情。茂密、苍翠的葡萄叶令作者兴奋、愉悦,并让他“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共7分。“内容赏析”3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观察图表可知本题是要求学生从选文中提取有关描写葡萄藤叶子到秋天飘落时的情态、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填写。选文第③段:时间:暮春;叶子:三三两两的叶子不停地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叶落特点:落在庭院、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悠闲);把“飘飘扬扬”的叶子比作“蝴蝶”说明作者是站在欣赏的角度来写落叶的。⑤⑥两小节:时间:去年中秋;叶子飘落时的情态: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叶落特点:从“一下子”、“ 汹涌”及“一夜的工夫”可以分析出叶子凋零的仓促;从“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这句中“还、只是、却、早早”可以看出作者对叶子过早凋零的惋惜、痛惜之情。学生答题时,可以对信息进行筛选,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点评:从文中提取信息,一定要找准范围,然后从前向后找寻完整,根据理解把切题的答案提取概括出来。作者情感的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章的主旨去揣摩、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锁定“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来解答。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3:试题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葡萄藤当做一个刚刚睡醒的人来写,将叶芽比作惺忪的睡眼,读来让人不禁让人心生喜爱之情。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核心考点
试题【生命之芯李雪峰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小题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寡助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故国常富(        )       (4)必先民(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小题4:理解填空。(3分)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做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是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做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小题1:从文章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小题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并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题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莲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天性使然,莲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之上,莲亭亭如盖。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的远去。间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忽隐忽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尽了莲盛开时大气磅礴的美丽,而我则尤爱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A)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莲于恬静的岁月中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
③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绘画,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依然能从墨迹中感受到他们在莲面前无法自拔的情形。爱莲写莲画莲之人,借莲歌咏自己心志清远,性格高洁,莲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
④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莲塘上众多美的瞬间和形象用颜料固定在画布上,让它们永留人间。清淡素雅的莲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最终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亘古与莲相依相伴。莫奈与莲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进入了幻化的深处。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无我的世界。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无喜无忧,无生无死。如此境界,物我两忘。
⑤众生缘何沉醉于莲如斯!莲是天界与尘世交会顿悟的产物,莲有慧眼,我们见到的佛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祥,普度众生。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B)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浊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仿佛开在天国的梦幻里,它们无视外围的泥沼。究竟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出一枝枝洁净之莲呢?我们能像莲一样,从这个充斥着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吗?如果我们拥有莲的慧心,就能从一切的烦恼与灰暗中觉悟,而一切的纷扰的繁尘琐屑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心灵就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⑥莲的精魄升华在我们的生命中,让生命化做一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我想,这是莲昭示于人的天启与期待吧!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图象,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做洁净的人。洁净的人方为真人。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素雅洁净的智慧之莲吧!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从对莲的优美外形的描写和对莲内在品质的赞赏这两个方面表现了对莲的喜爱。
B.第④节中作者用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也使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
C.第⑥节中“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可以理解为:虽然社会险恶,黑暗肮脏的事无处不在,但只要自己的心是纯洁的,善良的,就总能发现社会上好的一面,感受人性的辉煌,而自身也会受到鼓舞。
D.本文的中心句是“莲是我挚爱的意象”。
小题2: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5分)
(  )句赏析:
                     
小题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红柳的根须
安谅
  戈壁滩上的红柳是令人惊艳的植物,我虽以为太纤弱,太柔嫩,艰难地伏在地上,一阵尘沙就会把她掩埋,一阵罡风就可能把她折翻。
  戈壁是旅途中的暗淡,虽然新奇,匆匆一瞥也就足够了,恨车轮子还太慢,心早就驶向了绿洲。但红柳,却在这一片不毛之地扎根了,沙尘飞雪,漫漫时日,它们顽强坚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生命和妩媚,鲜活,滋养了这个天地。
  初次见到红柳,就被红柳深深吸引。那是秋天,我刚闯入南疆,戈壁滩大海一般袒露在我眼前。干旱而又盐碱微具的戈壁上,几无生物可言。长期浸淫于郁郁葱葱的本性南方的眼睛,都有些迷茫了,面对突兀而至的戈壁,心有惶惑。但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是闻名遐迩的荒漠王者,他挺立在那里,无法言说的壮美,无所畏惧的姿态,无以撼动的坚韧,崇山峻岭一般的崔巍,仿佛饱含了日月精华,雄性傲然。戈壁,因此也显得更加粗犷和野性。瞬间,我又瞥见了那一丛丛的紫红。远远望去,仿佛是天空中的一缕缕彩云,又似乎是黑黢黢梦境里的一叶叶方舟。之后,又是偌大的一片,相互依偎形成了紫色的云团,有时又花瓣一般散落,在沙砾地上蜷伏。像一队柔美的舞蹈队员用肢体正勾勒着美轮美奂的造型,衣袂飘飘,火一样的鲜活,让我看呆了,几乎惊叫着询问,这是什么树种,怎么会在戈壁滩上如此精彩绝伦。
  从此认识了红柳,并深深为其折服。看似娇弱的身躯,至多也只有二三米高,更无粗壮的树干支撑,卷曲的枝条也是乱发似地,却像一簇簇鲜艳展现给了戈壁。
  在春天,多少流沙也掩埋不了她。她温柔中带着倔犟,执著地从沙土中探出腰肢,细柔的枝叶上,奇迹般地绽放出红色的小花,叶绿花红,装点着戈壁,也衬托着胡杨,使其显得更加伟岸挺拔。
  在我的眼里,胡杨是雄性的象征,而红柳无疑是女性之美的凝练和典范,戈壁因了红柳,仿佛才成就一个生动而完整的天地。
  后来知道,在干涸的荒漠中,红柳的根须在地底下柔韧地延伸,深深地植入大地深处,有的蜿蜒伸展于地底下,竟有二三十米之长,与她在地面显露出的纤弱的形象迥然不同,甚至于比胡杨的根须更执著、更坚韧!与土地紧紧相依,与戈壁身心相融。它吮吸的是戈壁盐碱的苦涩,却回馈戈壁天空一片温馨的飘逸。
  我说红柳是睡着的冰,是卧着的树。红柳的根蒂有多深,天地就有多大!
  在戈壁上,倘若见到那隆起的一个个土丘,那里就隐藏着红柳,她终会在某一天伸展她的腰肢,亮相她的美艳;如果你见到那红柳遍布的戈壁,沙土何等的平静和规整,那是红柳用自己的生命化解了风沙的躁动,用一片柔情挽留了绿色游移的脚步
  有一种叫做沙漠人参的植物,学名为肉苁蓉,它就寄生于红柳的根部,萌芽发育,离开红柳一步,都无法繁衍。
  有一种草叫骆驼草,也顽强地生存于戈壁滩之上,无惧风寒寂寞,只要有红柳相伴左右。
  红柳,纤弱身躯,柔媚风情,挚情禀赋,坚韧品性,令人敬佩和仰慕。她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因为,红柳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灵去发掘和感悟。
(2013年第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
小题1:红柳的根须有何特点?(3分)
                                   
小题2: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3分)
                                   
小题3:文中写到肉苁蓉、骆驼草,有何作用?(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红柳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小题5:“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你认为红柳还会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东西呢?请谈谈你的感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诗意的稀薄
费良琼
⑴诗意并不是专属于诗人的奢侈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享用诗意的滋润,否则,心灵就会干涸。
⑵那一次,我在新疆游完天池,天已经擦黑。我搭上一辆返回乌鲁木齐的卡车,沿蜿蜒的山道急驶下天山。潺潺溪水在晚霞中吟唱,溪畔是牧民的毡房,一群马驹在草坡上奔逐,袅袅炊烟随风飘逝,带走松脂的香味。
⑶汽车终于驶上正式的沥青路面。夕阳正在西坠,两边铁青的山崖被晚霞烧灼得通红,有点像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景致。远处的戈壁滩一片苍茫,到处像撒满了金箔。卡车像野马狂奔,毫无遮拦地放肆,仿佛要想追上戈壁雄浑的落日。我体验到了速度的刺激,灵魂随着粗砺的晚风一起翔舞……
⑷还是在新疆。那天傍晚,蹀躞(diéxiè,往来徘徊。)在石河子城郊外的我,终于读到了深林的白杨林依然高耸着的诗意。地上铺满厚厚的金黄色的落叶,踩上去松软得像地毯,脚下的跫(qióng)音,是岑寂中最美的天籁。我想起了一幅版画:一片白桦林,林梢上燃烧着晚霞,把整个林子烧灼出酡红色的醉意。
⑸我想我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触摸到了生活中的诗意。
⑹久居繁华都市,对我来说,看落日,看晚霞满天,几成奢侈。窗外,虽然也有大片的林子与绿地,但依然听不见鸟的啁啾。倒是在寂静之夜,有摩托车疾驰而过,那轰鸣的声音,带给我莫名的惊恐与焦虑。在新搬的优雅小区,固然听不见市井的嘈杂,但在陌如路人的邻居脸上,你一定读不到温暖的微笑。雨中的石板路,汪着一滩诗意的水渍,那是记忆中的昨天;如今是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一辆的士疾驰着穿过秋雨的城市,你来不及躲闪,被溅上满身污水,远处的霓虹灯却在恶作剧似地对你眨着狡黠的眼睛。
⑺母亲河畔的“情人墙”絮语绵绵,夜涛声声,曾经有多少颗炽热的心在这儿靠近;可如今却是网络上虚拟的爱情,仿佛一场躲躲闪闪的游戏。
⑻都市夜归人,望见自家窗户上的灯光,心里漾开的是温馨与安慰;可偏偏有人刚从灯红酒绿的欢娱场疲惫而归,眼神里写着迷惘的醉意。
⑼老同学们的一次没有功利的聚会,本来纯粹是为怀旧,追忆似水年华,可有人偏偏礼数周到,带来了礼物,声称有要事相求。现代人的人际交往,竟是这样的世俗。
⑽在城里,找不见满地金黄色落叶,只有满地爆竹的纸屑。在一阵喧闹中,有人发财了,得意忘形;有人贫穷了,寒酸落魄。连中秋月也失去了诗意。月饼终于变了味,在奢华昂贵的模子里,炙烤出送礼的符号,任你细嚼也品尝不出岁月的滋味。
⑾时尚生活——午后红茶的本意是闲适与惬意,如今却被用来变成一次交易的谈判。在锱铢必较中品茗,只能品味苦涩。
⑿那就去咖啡屋坐坐吧。在意大利,在法国,有许多老咖啡馆,沉淀着厚重的人文。作家与诗人就在烛光里写下传世佳作。老上海的咖啡馆里也有过如此优雅的风尚。可是,现代人的咖啡馆,除了暧昧的烛光摇曳,恐怕就只剩下寂寞与惆怅。
⒀那次去木渎,到太湖船上啖河鲜,不禁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原本诗意洋溢,可偏偏有女抚琴卖唱,有声凄清,流韵欲沉,心里好不是滋味。
⒁怅回寓居,不觉又是一天。茫然若失中,望白鸽驮着城市的晨光,盘桓远去。电视里正在播放巴厘岛的“天堂”噩梦。我忽然变得忧郁起来,怅怅然不禁想起本雅明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只能用惊愕与恐惧去观照世界上某个角落的不太平。失却诗意,也就失去了这个世界的平和(或者和平)。
⒂诗意真的在稀薄着。诗意的稀薄,只能换来匆匆的脚步。没有悠闲,只有紧张;没有从容,只有焦虑;没有细语,只有吆喝;没有沉思,只有喧哗;没有理性,只有炒作;没有隐士,只有深恋红尘的解不开的结。
⒃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尴尬!             (摘自《文汇报》)
小题1:请说说作者用⑵-⑸这么大的篇幅写“我”在新疆的经历的用意。
小题2:请说说你对第⑽小节中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3:“诗意的稀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小题4:读完全文,你觉得怎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