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各题。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
题目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各题。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                           不行,                            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横线应填人词语依次是                     、                       。(四字短语)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                             ,写诗失败的原因是                             ,画线句(b)的意思是                                  。
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
      D.思而不学则殆
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仓U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答案
1、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3、在学习(吸收或消化)前人的知识(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或:借鉴前人的知识)
4、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或写作时不受古人的限制)
5、C
6、A
7、注意他们的读书特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各题。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说“话”
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55年,***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下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ɡ)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     的道理和     的重要性。
2.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3.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
4.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A    对于读书,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有限,生命无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取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B     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了。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    C     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D    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读书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1、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观点主要阐述了哪三个方面问题?
     ①                                                                                             
     ②                                                                                             
     ③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应在A?B?C?D?
                                                                                                              
4、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并为“进”和“出”各举一个事实论据。
     ①“进”是指:                                                                                             
     ②事实论据:                                                                                            
     ③“出”是指:                                                                                               
     ④事实论据:                                                                                              
5、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赞同否?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嘴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球赛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的四个理由是为了论述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                                                                                                                                       
2、试概括作者列举的四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你有过这种经历或体验吗?请举一例说明。
     答:                                                                                                                                              
5、你能为作者说的“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个观点提供一两个例子吗?
     答:                                                                                                                                                  
题型:安徽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至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8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___________段和下文的第 __________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第4、6、8段中任选一段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读后你认为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举例说说吗?
     答:                                                                                                                                       
3、文章中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4、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
                                                                                                                                                              。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