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翻译孔子这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怎样论述乐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和自己的体验,说说这样生活才有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2、做事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3、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的有乐趣。
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花瓶与木桶
  ①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
  ②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③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
  ④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⑤这位极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⑥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
  ⑦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的身边淘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它吗?
  ⑧没有!就因为迟钝!
  ⑨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
  ⑩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个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还有没有酒,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多少酒,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便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吗?于是细细钻研,认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叩诊。
  有人更聪明,由木桶而提出了著名的,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怪不得人们常常大声疾呼要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原来其意盖出于此。
  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瓶里有,桶里也有。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如此看来”中的“此”指代什么?第段“原来其意盖出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工作应采取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⑼段“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暗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由此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____________,“瘦马”比喻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利用”或“弥补”原有条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愈重大,负责的日子愈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选文第一段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选文第1段的论证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本文后,请写出一句有关“责任”的名言,并谈谈你对“责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理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扰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编,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自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在选文中,作者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举出一个“舍身求法”或“埋头苦干”的历史人物,并对其作简要评价。(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阅读就是阅世
  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常是快读速读),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于是,这些现象所表明的认知的肤浅,已经造成这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而这种贫薄与匮乏,又必定会延缓和阻碍一个民族的心智成熟。
  ⑤但我们也不失去希望。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⑥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 ⑦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作者汪涌豪,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有一句话具体解说了“阅读就是阅世”,请把这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开篇举自己年轻时阅读的事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结合“读书可以改变人”这句话,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任选一句)
(1)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
(2)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我理解(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请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细节)”或“一个人物”,叙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情感或认识的变化)。(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