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友谊毕淑敏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        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友谊
毕淑敏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
        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
        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 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诉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惟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
        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象征性的。
        我喜欢送实用的礼物。
        不单是因为它可为朋友提供立等可取的服务功能,更因为我的利己考虑。
        此刻我们是朋友,十年以后不一定是朋友。
        就算你耿耿忠心,对方也许早已淡忘。
        速朽的礼物,既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善意,又给予朋友可果腹可悦目可哈哈一笑或是凝神端祥的价值,虽是一次性的,也留下美好的瞬间,我心足矣。
        象征久远意义的礼物,若是人家不珍惜这份友谊了,留着就是尴尬。或丢或毁,都是物件的悲哀,我的心在远处也会颤抖。
        若是给自己的礼物,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好 。比如一块石子一片树叶,在别人眼里那样普通,其中的美妙含义只有自己知晓。
        电话簿是一个储存朋友的魔盒,假如我遇到困难,就要向他们发出求救信号。
        一种畏惧孤独的潜意识,像冬眠的虫子蛰伏在心灵的旮旯。人生一世,消失的是岁月,收获的是朋友。虽然我有时会几天不同任何朋友联络,但我知道自己牢牢地粘附于友谊网络之中。利害关系,实在是交友的大敌。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视患难与共的友谊。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有改动)
1、总结选文内容,你认为友谊的“准则”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作者爱给朋友送“速朽”的礼物。你能否推断出“速朽”在文中的意思? ②作者为何爱给朋友送“速朽”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著名政治家邱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根本的利益。”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视患难与共的友谊。”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观点的?请说明理由。(不少于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不可传递性;②信任对方;③不可继承、不可转让;④必须不断用时间滋养;(只要答出3点即可,如果有超出这四点的内容,与文章有联系亦可)
2、参考答案:①实用、不能久远保存但能给朋友一个美好的”②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善意;给朋友留下一个美好的”;也避免将来友谊变质了,礼物处境尴尬。
3、现代人的友谊有人懂得去滋养有时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显得很坚固,有人不懂得去滋养有时因各种利害关系经受不住考验而容易变质。需要我们去珍爱,需要用时间去滋养、去灌溉。
4、结合文章与人物身份,可同意其中一个观点,也可对两个观点进行辨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答案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友谊毕淑敏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        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假如你不是天才
蒋子龙
  ⑴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天才、成功者和幸运者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⑵活,当然还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那么你将怎样胜出呢?
  ⑶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⑷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60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不下。于是翻然醒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⑸他最后一 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去捡破烂。捡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捡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保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
  ⑹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这,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行的投资。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代,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地。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 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相反,“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更 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到干好活的乐趣,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⑺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奉行实用主 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对老板有更大的好处,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⑻不敬业只“敬钱”。“钱”也难以惠顾你。因为“钱”要依附于“业”,“业”不强何以生“钱”?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骨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口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 回答问题。
⑴敬业者的“学习机会”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现代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什么说“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常存感恩之心
陈小红
  (1)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38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2)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3)8月25日,解放日报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医生的事迹。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4)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5)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 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6)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7)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人民日报》 ( 2006-09-08 第04版 )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 
                                                                                         
3.请分析第四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作用。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敬业与乐业 》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敬业与乐业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   )。 
A、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B、我们要敬业。
C、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D、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   )是“敬”?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B、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C、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3、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    
  A、道理      B、事实      C、道理、事实      D、立论      
4、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   )
A、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B、不好,因为作者是从事实、道理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个方面,论证不严密。
C、好,论据如此充足,去掉一个,不影响论证的力度。
D、好,两个并用,多次一举。
5、“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不属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 (   )
A、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看大门的师傅
B、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老教师。
C、默默无闻地每日辛勤打扫街道清洁工
D、当大总统的人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书三益
  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⑵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⑶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尝没有时间读书呢?
  ⑷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
  ⑸读书是一种享受。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陆游有诗云:“管身常欠读书债,禄来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中非常好的 休闲方式。
  ⑹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闹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闹细 胞就会不断更新,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这种波纹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 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⑺读书还可以疗疾。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既有养心怡神的趣味文字书籍,又有各种介绍疗疾、保健等知识的医学科普书报,盒式磁带,名曲唱片和有声读物等,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书籍疗法”服务。
  ⑻(A)这里提倡的是,培养读书兴趣,善于抓时间学习。(B)既可以学大到知识,磨砺思想,又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这样好的休闲活动到哪里去寻?(C)把休闲时间用来读书,受益是自己。(D)当然,在我们的社会形成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尚,国民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更加文明,国家发展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1、文章开篇是怎样引出论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第⑸段中“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⑺段划线句在选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需要很刻苦认真,读书学 习未必都是休闲”这句话是从第⑻段中抽出来的。它应在原文中________句前。(请用字母表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回答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等。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