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列短文。拔去心灵的杂草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短文。
拔去心灵的杂草
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过程。
按游戏规则,每天主动为菜地“除草”的,可以增加积分。在自家菜地“除草”的同时,热心帮他人菜地“除草”者,也能增加积分。一时间,偌大的农场,“除草”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快速获得积分,每日里,我在密切关注自家菜园的杂草之外,还主动深入好友的菜园,想做些“除草”工作。这时才发现,大多数人的菜园居然十分干净,原因是想帮别人“除草”的人太多了;即使某类“不讲究”的菜园,菜地的杂草还没发芽,即有“热心人士”前来光顾。“除草”和“偷菜”一样,成了农场引人注目的另一道风景。
“热心人士”是否真的热心?无草的菜园是否真的“干净”?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虚拟的网上菜园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人与人之间的虚荣、争斗与功利。设想如果没有那点积分奖励和升级的诱惑,相信很多人出于自私心理,不是去帮对方除草,而是巴望他人菜园杂草疯长,甚至去种些草种,让其等级分远远落后于己而后快。
每个人的心灵都会长些不健康的“杂草”,而要清除这些“杂草”,不能指望别人。这使我想起某幼儿园老师的奖励,凡是主动扫地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和实物。结果,小朋友们在后来各类活动时,处处讲价钱,索奖励,虽然手脚貌似变得勤快,但功利心却成倍增长。生活环境变洁净了,但心灵环境却受到“杂草”的污染。
追名逐权,落井下石,唯利是图……这些都是每个人心灵菜园上衍生的“杂草”。它们隐藏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隐藏在衣着光鲜的背后。人心都是向往质朴,向往自然的,当我们超纵鼠标的手,伸向别人的“菜园”的时候,是否想过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播洒爱心,还是为了成全功利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从结构上看,1、2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从内容上看,文中“心灵的杂草”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第4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简述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小题4:请按照议论文的行文特点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3分)
答案

小题1:摆出现象,引出论题。
小题2:文中“心灵的杂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虚荣、争斗、功利、自私、讲价钱、索奖励、追名逐权、落井下石、惟利是图等(是指人们心中不健康的思想)。
小题3: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文段列举幼儿园教师通过奖励来提高小朋友劳动积极性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消除心灵的杂草不能指望别人”的观点。比喻论证,文段中将每个人不健康的思想比作杂草(将“讲价钱,索奖励”这种功利心比作心灵的杂草),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述的道理更为生动形象,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小题4:示例:网上的菜园需要“除草”,人生的菜园更要及时拔除心灵的杂草。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议论文的角度理解此问题,概括其罗列现象引出话题的作用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最后一段,直接摘引第一句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其特点依据文中内容判断,结合作者的观点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要用评价语“有力的证明”“形象生动的说明”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除草”这一核心意义,看文章由什么写起,最后写了什么,从这两方面概括拟写一句总结性的句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短文。拔去心灵的杂草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10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小题1:本段的中心话题是             ,中心论点是                                       
小题2: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3分)
小题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3分)
小题4: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10分)
年少成名未必好
文/黄佟佟
当代最杰出的华人导演李安回台湾宣传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一次讲座中,他的老友陈文茜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觉得张爱玲的话要改写了,成名一定要趁晚……”这当然是从李安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李安到38岁才得到第一次拍片的机会,42岁在柏林得了金熊奖,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那时他是一个让岳父摇头叹息的百无一用的死“文艺男青年”。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张爱玲有最凌厉的注脚:“出名要趁早呀!来得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是啊,姜子牙七十岁才当上国师,美食也咬不动了,美女也泡不成了,享受起生活来也没那么带劲了,但像邓波儿一样三四岁就名满天下,也不过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今天这里莺莺,明天那里燕燕,各种诱惑好耍的事一并袭来,心浮气躁,久而久之,慢慢就会变成一个名利场上的棋子。当然这还算好的,暴得大名的小孩最常见的结局是开始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奇遇,然后终于确信是自己太牛逼,飘飘然不可一世,最后变成一个性格怪异看各种人都不顺眼的失败者。若是你现在见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当时得令的名人,就会悚然心惊,这些性格古怪的老头老太太会是当年名满天下的那个人么?
基本上,对普通人而言,成名也就代表着高潮的到来,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人不是没有,那是天才。对资质相对普通的人来说,如果真的要成名,成名晚比成名早要好。你看周华健28岁才唱红,任贤齐31岁才为人所知,都是圈中有名的人精,稳扎稳打直到如今,领略过名利场的根红顶白,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行起事来就妥帖许多。就算跌下来,也摔得没那么疼。像李安那种真正的人中龙凤,有名到这样还那么谦逊皆因人生的前四十年一直“蹲得很低”,那么多年的人生经历都沉淀下来,最终长成了一棵质地细密的大树,从此风也吹不倒他,雨也打不倒他,名利也侵蚀不了他,终成一代大师。
台湾才女陈文茜感叹年少成名:“你以为掌握了世界,谁知世界掌握了你的灵魂”。灵魂要不被这个世界拿走,确实要老成一点才能抗得住,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的境界自然又会不同——成名也好,成事也罢,晚一点有晚一点的好,真的不用那么急!  (摘自《广州日报》 )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阐述的观点。(3分)
小题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3分)
小题3:阅读全文,对于作者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你能举一个反面例子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回答问题。(14分)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小题1:本文的总论点是:                。分论点是:                        。文章第③段是从                         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5分)
小题2:请综合文章内容说说“知足”和“知不足”的含义。(4分)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小题4: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一位80岁的瑞典老人,过去的职业是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心理学家。
②他的诗很有味道,令人吃惊的是他每年只写两三首,隔几年出一本集子,只收录十几首诗。他写得最久的一首诗耗时整整10年,赶上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了。
③如此的推敲、琢磨会导致什么结果?诗是最不能翻译的东西,但他的163首诗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全世界的诗歌发烧友们捧读再三,奉为圭臬。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可谓实至名归。
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通马悦然说:“我每周要收到20来部从中国寄来的长篇小说,都是一个意思,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去获奖。”不可否认中国人口基数大,作家队伍人丁兴旺(有云:“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能砸到一位作家”),但每周有20多部长篇寄往瑞典请求获奖,听起来无论如何都像一出闹剧——还有那么多没寄的呢。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这样描述上班的情形:“这个走了那个来,简直没有空下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递上一大摞书稿,然后在我对面坐下,说自己的书如何与众不同、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今年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前三部都已经出版了。’”
⑥其实,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必须反映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下的。花一年时间想通这个问题的人已是智力超群,一年想通四个社会问题的人绝对该去制定政策的部门工作,写小说实在是大材小用。
⑦回到获奖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吧。老人常年生活在最普通的公寓里。除了写诗,他还是一位翻译家,热爱地质学与植物学。精通乐理,能弹奏钢琴。他于1990年因脑出血半身瘫痪,口齿不清,但练琴(用左手)仍是每天的必修课。
⑧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价值观:沉着而孜孜不倦——这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却是全人类最敬佩的东西。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从全文看,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完成陈鲁民的《莫言的清醒》,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A】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B】   
⑤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⑥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4分)
小题3:下面这个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文中【A】、【B】中哪一处合适,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