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地下水的危机①目前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水来源是地下水。在人们看来,地下水深藏于地下且储量大,不会遭到过多的污染。其实,如今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
地下水的危机
①目前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水来源是地下水。在人们看来,地下水深藏于地下且储量大,不会遭到过多的污染。其实,如今的地下水已经危机重重。
②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废水,人类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种方法处理了部分工业污水,但还是会有大量废水没有经过处理而排入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让其自行消失,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③一方面,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产生大量含有各种化学物质的垃圾,这些垃圾一般是露天堆置或简单填埋,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经地表径流及雨水的冲淋而渗入地下。一些危害较大的垃圾则一般装入容器后再掩埋,但多年以后容器罐会被锈蚀腐烂,一样会使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蓄水层中,最终导致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④20世纪4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化工合成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害,但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这些农药大约只有10%左右被作物吸收,还有一部分汽化进入大气中,其余全部进入土壤及地表附属物,这部分未被吸收的农药会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蓄水层造成污染,并且有机农药在自然界存留时间较长,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对地下水质造成更大的威胁。据报道,在30年前使用DDT的地方,目前地下水中仍然存在这种农药,且部分地区地下水中DDT含量超标几千倍。自20世纪50~60年代起,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加。有机氮肥、磷肥、钾肥的使用量已增加了近10倍。而这些化肥大约只有40%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的都溶于雨水及灌溉水中,最终慢慢渗入地下蓄水层中。近几年,相关部门通过对地下水监测发现,硝酸盐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我国北方有些地方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平均超标2~5倍,有些地方甚至超标30倍以上。
⑤长期以来,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只是靠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消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据统计,我国约有8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这些污染后的地表水都成了地下水污染的源头之一。
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蔬菜及能源,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它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也大得惊人。这些垃圾一般用埋填法处理,而这些被填埋于城市周围的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就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蓄水层,因而生活垃圾及居民区的化粪池也是造成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渠道。
⑦对于地下水污染的进程是缓慢的,污染源一般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渗滤液等在下渗的过程中不断被沿途的各种障碍物阻挡、截留、吸附、分解,最终进入地下水的。从污染源的出现到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所以当地下水受到某些组分的严重污染时,往往是无色无味的,即使人类饮用了有毒有害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不易觉察。地下水一旦污染形成,很难治理,即使查明了污染原因并消除了污染源,地下水质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是因为被底层阻留的污染物还会继续释放到地下水中,并且地下水流动缓慢,溶解氧含量低,微生物含量很少,自净能力差,因此地下水的污染恢复和治理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效。由于底层的阻留,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一般是微量的,不会引起人类的急性疾病,但是却会在人体内富集,造成多系统的损伤,甚至会影响到几代人的健康。
⑧看来,地下水早已不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地下水了,其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人类需要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高度重视起来,这样的醒悟越早越好。
(选自《地理教育》2011年10期)
小题1:从全文看,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这些农药只有10%左右被作物吸收.
(2)据统计,我国约有8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
小题3:为什么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应高度重视起来?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4:某机构想就“地下水的治理”问题制定一个措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助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充实力量,加强监督监测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环境管理。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采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法,以缓和地下水供需矛盾。
 
答案

小题1:(1)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和垃圾;(2)化工合成的农药;(3)城市的生活污水;(4)世界人口增加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答出一点即得1分)小题1:(1)说明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并不刚好是10%,表示大概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河流污染”的情况的程度很大,不容乐观,后果严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小题1:地下水污染运动运动缓慢,很难及时发觉;地下水很难治理,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小题1:示例: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治理;抓好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减少农药对地下水的危害;杜绝城市新污染源的产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污水处理的项目。(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1) 从②③④⑤段中分别总结出。
(2)“左右”大概的意思,说明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并不正好是10%,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相当”说明“我国河流污染”情况的程度大,后果非常严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3)从段⑦中可以总结出,看后边分值,几分总结几点。
(4)根据文章中造成水污染的途径制定相应的策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地下水的危机①目前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水来源是地下水。在人们看来,地下水深藏于地下且储量大,不会遭到过多的污染。其实,如今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小题1: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3分)
小题2: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4: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海啸(10分)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小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3:指出下列加点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①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小题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述理由。(3分)
①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①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D.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小题3: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小题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B.“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核污染物未来3日对中国无影响
12日22时,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发布消息:由于我国位于日本的西部,日本核泄漏发生地区近日风向盛行由西向东,其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未来3天对我国没有影响。
该组织称,受天气条件影响,日本福岛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中低层大气主要朝东北方向扩散,在高层放射性污染物在未来60小时内主要向东南方向扩散,60小时后转向北方扩散。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东部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区域。
中国位于日本国的西部,可能放射的污染物主要向日本东部及以东区域扩散,距离中国较远。经综合分析,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未来3天对中国没有影响。
中国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称,预计13日至14日,日本震区、核泄漏区(东京、仙台、福岛)以多云天气为主,15日将转为阴有小雨,大部时间段内以西南风为主。
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8个可承担环境应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分别设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当大气环境可能或已经受到核辐射、火山爆发或有害气体扩散等污染时,各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负责承担污染监测、预报及产品发送等职责。
国内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一位专家也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大规模核泄漏的风险并不高,也更不可能给中国境内造成核辐射威胁,我国民众无需担心辐射会波及中国本土。
专家解释说,放射性物质只有扩散到大气层上方才能远距离传播,就此次事故而言,只在低空大气中传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威胁到中国境内
据报道,目前已有日本市民受到核污染,专家称可能是核裂变产物素铯和碘扩散到周边所致,这些物质如果长期接触有一定含量才可能致病,但随蒸汽散播到空气中的剂量还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本文来源:《新京报》)
小题1:阅读文章,概述“核污染物未来3日对中国无影响”的理由。(4分)
小题2:“据报道,目前已有日本市民受到核污染,专家称可能是核裂变产物素铯和碘扩散到周边所致,这些物质如果长期接触有一定含量才可能致病,但随蒸汽散播到空气中的剂量还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的运用相当准确?请列举2——3个并说说理由。(4分)
小题3:“专家解释说,放射性物质只有扩散到大气层上方才能远距离传播,就此次事故而言,只在低空大气中传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威胁到中国境内。”其中“此次”具体指什么?(2分)
小题4:下面是关于核能的一些资料,请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认识。(4分)
(1)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也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目前人们开发核能所需要的重元素铀,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当巨大的储藏量。
(2)人类四十年代开始发展核能, 用于军事和和平目的。核反应堆、核武器、核垃圾和同位素容器一旦发生事故,泄露出放射性物质, 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剂量大的辐射瞬间***死任何生命, 残留的长期辐射能诱发癌变, 引起白血病、骨髓病, 同时遗传给后代而生下畸形儿。核武器试验是最大的污染源, 核电站发生过9次重大事故, 核武器、核燃料制造厂及其扬弃的垃圾正在不断泄毒。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说明文段,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①2007年金秋10月,适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周年之际,令人瞩目的中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10月24日18时5分4秒,寄托了华夏民族月球情结的“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托举下婀娜升空。自那一刻起,访月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美女“嫦娥”的容貌与举止,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②“嫦娥一号”的外形是个6面立方体,她长着一对翅膀,8只眼睛和一张能说会唱的樱桃小嘴,体重2350千克,环绕在距离月球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设计寿命为1年。
③“嫦娥”的翅膀是两块长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身体两旁,最大跨度达18.1米。她的外形与我国“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最相像,许多方面也与“东方红三号”卫星有相同之处,实际上她就是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只是有的部件是从中国“资源二号”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上移植过来的。其实,这也遵循了各国研制航天器的一个重要原则:尽量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所谓“卫星平台”,说白了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轮子、车厢、动力等都按公共要求配置好,搭载不同的乘客,便可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嫦娥一号”使用的卫星平台,承载了探测月球的8种探测仪器。平台为这些仪器提供安放位置、能源供应、姿态保证、温度环境、数据管理等条件,并负责把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它的推进系统还提供在太空中机动飞行的动力。
④安装在平台上的8种探测仪器,是“嫦娥”的8只眼睛,每只眼睛都有个学名,承担不同的任务。它们分别叫做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这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干涉光谱成像仪、ㄚ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这三只眼睛负责探测月球上14种常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微波探测仪的任务是探测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特征,从而测定月壤厚度;太阳高能离子探测器和太阳低能离子探测器这双眼睛用于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⑤“嫦娥”的小嘴是一套语音存储装置,里面存贮着预先设置的语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从全国征集的30首中华民族经典歌曲。当“嫦娥一号”从38万千米外的月球旁欢唱着中国歌曲,并将这天籁之音传回地球时,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⑥“嫦娥一号”绕月飞行获取有关月球的信息,是为了研究探索月球,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服务人类,是为了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走得更远。这才是“嫦娥一号”的使命、真谛和归宿。
(节选自《月球密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小题1: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本文拟定一个既形象又反映说明对象的标题;从本文看,“嫦娥一号”具体承担的探月任务是什么?(2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技术是成熟的,“嫦娥一号”以“东方红三号”卫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B.安装在“嫦娥一号”卫星平台上的8种探测仪器,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或共同或单独承担着既定的探测任务。
C.“嫦娥一号”的语音存储装置除存贮着预先设置的语音、30首经典民族歌曲外,最重要的是还存贮了国歌。
D.“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小题3: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其语言有着突出的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简要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