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
题目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东坡食汤饼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恶不可                       
     (2)徐黄门曰                       
     (3)秦少游之                     
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答案
1.(1)吃    (2)告诉、对……说     (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 豁达(乐观、洒脱)
核心考点
试题【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
     B、弗敢专也,必分人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牺牲玉帛,弗敢也      而山不增,何苦而不平
     D、战则从      献十金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理解: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理解:(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解: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面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苟得也。     不足外人道也。 
B、舍身取义。     环而攻之不胜。 
C、不为苟得也。     已克,公问其。 
D、非独贤才有心也。     亦不可以己乎。
2、对下列文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用呢?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因此凭借这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采用。 
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为什么那么多呢?
3、对这段理解或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以比喻句说理的方法引出论题,然后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于段尾总结出中心论点。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C、文中“熊掌”比喻生命,“鱼”,比喻道义,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D、文段最后一句是说向善之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有,所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义”的。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先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徜徉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去追寻现代汉语的渊源,品味那愈久弥香的经典。
1.用“/”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两处停顿。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                                 闻:                               
3.翻泽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4.下面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哪一个更积极?请说明理由。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本意,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宁夏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少而***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子墨子闻,起于齐(          )
   (2)争所有余,不可谓(          )  
   (3)荆之地,五千里(          )
   (4)子墨子九之(          ) 
   (5)子墨子之守有余(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而***众,不可谓知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采用了委婉规劝的方式,先______,后推理,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模拟攻宋”部分给你哪些启示?请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亲戚畔之(        )
   (3)攻亲戚之所(        )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