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题目
题型:宁津县一模难度:来源: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魔方格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图中______和______来组装一套实验装置,检验二氧化碳集满的方法______.
(4)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
答案
(1)①是长颈漏斗;②是集气瓶;
(2)装置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所以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
MnO2
.
2KCl+3O2↑;
(3)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因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C(向上排空气法);检验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4)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的B装置;因为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故可以采取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集气瓶;
(2)2KClO3
MnO2
.
2KCl+3O2↑;
(3)B C  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4)B;D或E.
核心考点
试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考察你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方法制取氧气(如图所示)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如果锥形瓶中的反应过于剧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3)利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备的一种气体是______.魔方格
题型:宁津县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可用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制简易的气体发生器(如图).将试管浸入烧杯或从中取出,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下列气体的制取宜使用该装置的是(  )
A.用碳酸钙(块状)与稀硫酸制二氧化碳
B.用碳酸钙(块状)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用铁粉与稀硫酸制氢气
D.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氧气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拟用如图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气体H2、O2、CO2、HCl(图中铁架台、铁夹、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加热.a、b、c、d表示制取相应气体时分别加入各仪器中的试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海陵区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沐川县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bc d
H2稀硝酸ZnNaOH溶液浓硫酸
O2双氧水MnO2浓硫酸无水硫酸铜
CO2稀盐酸纯碱晶体烧碱溶液浓硫酸
HCl浓硫酸氯化钠浓硫酸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魔方格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______开始收集.
(3)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字母)______,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______;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装置字母)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粉末,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可能为______.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D.氮气.
现有如1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魔方格

(1)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一套装置是______ (填序号).
(2)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为______,反应条件是加热.
(3)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可观察到木条复
燃.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小红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若小红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水中(如图2),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______;
②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