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电解水实验 >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图中的现象可知,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
题目
题型:贵州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的现象可知,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 
(2)检验试管A中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检验试管B中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3)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5)通过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氢气 ;氧气
(2)点燃,能燃烧即是氢气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能复燃即是氧气
(3)增强导电性
(4)水 氢气+氧气
(5)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或H和O)组成的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图中的现象可知,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B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主要考察你对电解水实验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图:  

(1)在图中的括号内标出电源正、负极;  
(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气体能使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气,它们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阳极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  
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2)请你写出该实验得出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简易电解水的装置图.   

(1)在图上标出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用“+”和“-”表示)   
(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气体是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气体是____气;分子个数比是____.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____组成的.   
(4)实验过程中发现,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比理论值大,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填一点即可).
题型:辽宁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近两年来,我国西南、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地先后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我们   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  
(1)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  
①认真观察A、B两装置,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通电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___________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②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A和B装置在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  
①地下水中的细菌和颗粒等杂质比湖水、河水等地表水中的少,请说出一个原因:_______________;  
②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水质检验后,如果自来水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细菌污染,人们在家中饮用该水之前应该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写一种方法即可)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图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甲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集气瓶底部加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乙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水槽里通常加入少量的稀硫酸,目的是____________。   
(3)丙中铜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