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2009年8月14日,作家冯骥才来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参加“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时表达了下列观点:“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如果老百姓都不知道先辈创造的文化...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09年8月14日,作家冯骥才来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参加“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时表达了下列观点:
“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如果老百姓都不知道先辈创造的文化艺术,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断裂,就会失落,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作为今天的社会文明建设者,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历史文化香火传延下去。”
在他的提议下,大同市已经开始实施“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体现“传承”与“创造”的双重特征,创造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媲美、相传承的现代雕塑艺术城市。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教育的知识,结合上述观点,说明我们该如何把“历史文化香火传延下去”。(8分)
答案

必须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因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2009年8月14日,作家冯骥才来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参加“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时表达了下列观点:“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如果老百姓都不知道先辈创造的文化】;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44年前,一名普通战士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前纵身一跃,维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一个伟大的名字——王杰,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万万不能缺少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是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英雄王杰用生命铸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1)王杰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年来,在国际文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针对这种现象,高二某班同学以“有必要抵制洋节吗?”为主题,准备组织一次辩论会。
(1)假定你是正方的主辩手,你方的观点是什么?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陈述你的理由。(10分)
(2)假定你是反方的主辩手,你方的观点是什么?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陈述你的理由。(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材料二: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科学分析我们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1)结合材料一,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2)材料二中,“创业的倍增效应”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举“以人为本”大旗,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志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辉乐谱,唱响了一首“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雄伟赞歌,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
(1)请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分析上述材料。(8分)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取得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给我们的启示。(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亚商品输出模式的转变

注:1995-2006年,网络成员对中国的零部件出口额都以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但这些成员国和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的最终消费品增长幅度都还不到1倍。相比之下,中国对世界市场出口的最终消费品增长了3.2倍,出口额占东亚生产网络的比例接近50%。
材料二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但区域内发展自身也有其比较优势。
(1)上图反映出什么经济信息?依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谈谈我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材料三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鼎足而立的三大生产网络之一。中国在融入东亚经济生产网络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优势,不断强化与其他成员的生产合作,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一方面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对中国制造中心有清醒认识,因为它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在分工中主动学习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化层次。
(2)结合材料,阐述我国积极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
材料四 为进一步承接来自东亚地区的生产转移,中国应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成员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谈判,促进双边贸易一体化,加深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联系,更要重视培育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自主生产能力,努力争取国际生产网络的主导权。
(3)结合所学政治常识知识谈谈如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争取国际生产网络的主导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