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但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但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到目前为止,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来看,与“库兹涅茨曲线”(见图)基本一致。

在2012年10月17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将在第四季度制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据参与该方案制订的人士处获悉,“如果进展顺利,明年3月前会对外公布。”(10月28日《人民网》)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启动,它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财政部、人保部、国资委等多个部委参与制订。作为收入分配改革中重要内容的《工资条例》,曾被公众寄予厚望,但在2010年上报国务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有关人士表示,由于这一条例争议较多,在一些垄断行业的强烈反对下已经“夭折”。(10月28日《中国网》)
胎动了八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不时传出即将出台的好消息,但也间或有一些让人倍感艰难的信号出现。事实上,胎动八年之久、正式出台已闻楼梯响却总确定不了具体时间,已经说明改革方案背后利益博弈的艰难。
有网民建议,鉴于博弈如此艰难,不妨将相关信息尽可能公开,让关涉自身利益的民众直接参与到讨论和博弈中来,改变目前利益表达不平衡的状态从而推动改革方案的落实。
(1)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出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哲学依据。(6分)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既然公众期待为何又如此艰难?(6分)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让关涉自身利益的民众直接参与到讨论和博弈中来的意义。(6分)
答案

(1)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目前经济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悬殊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出台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2分)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分)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自觉遵循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变化规律的表现。(2分)
(2)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分)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分)
(3)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分)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中国政府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为背景,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理解和运用。第一问,运用的是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我国政府出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的哲学道理。学生可以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重点是联系材料的部分要符合原理,还要概括得当。第二问根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既然公众期待为何又如此艰难”对这句话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方案公众期待,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如此艰难说明道路是曲折的,故分析该题最合适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然后运用原理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分析。第三问最简单,回答的原理是政治生活内容,设问中“让关涉自身利益的民众直接参与到讨论和博弈中来”意思是让民众参与民主决策,回答的角度是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第三问其实是回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点评:该题以中国政府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为材料出来三道题,逐个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第三题是最简单的。学生只要能把握好问题中的“让关涉自身利益的民众直接参与到讨论和博弈中来”这句话的另外含义是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就可以了。第二题也是要分析设问内容,从两点分析:期待、艰难。结合唯物辩证法知识,可以看出这两个词蕴含的哲理即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题最难,首先学生要明确该题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回顾课本知识,回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包括哪些,再结合材料内容对原理进行筛选,最后原理与材料完美结合,具体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但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主要考察你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破窗理论”又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玻璃门窗遭到破坏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却使玻璃制造商、建筑商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表明( )
①要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立场上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辩证否定是对事物自身的否定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 (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曾作出这样的比喻:“高中阶段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今后干什么都不行。”高中阶段在人生中如此关键,我们必须珍惜时光,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为今后成才打好基础。从唯物辨证法角度,这就是说要( )
A.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使用手机现象较为常见,这也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可否使用手机成为一时讨论的焦点。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某班同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立探究小组就“中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究小组搜集了同学对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不同观点: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的联系,中学生也有消费的自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不良短信、诈骗短信,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矛盾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认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