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就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珠算的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国珠算申遗的文化意义。(11分)
(2)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答案

(1)①珠算作为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准,珠算申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4分)②珠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创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4分)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珠算申遗成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珠算的出现是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产物。(3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珠算的发展和推广适应了古代经济发展的要。(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时,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证明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3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珠算的推广,促进了我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国珠算申遗的文化意义。从本题设问上看,该题的切口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设问中“珠算申遗”给学生解答本题提供的思路。据此,学生可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方面展开说明;珠算作为中华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从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展开说明;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珠算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学生可从繁荣与发展世界文化的角度去阐明。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关于我国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的描述,以从中找出答题的突破点。题中材料“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既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证明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珠算的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核心考点
试题【(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13年福建省第二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霞浦县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畲族同胞穿着“凤凰装”,吃着乌米饭,看着畲俗表演,唱着原生态畲歌,共度佳节。这体现了(  )
①两岸人民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 
②两岸交流使两岸文化逐渐趋同 
③民族节日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谜语大会》正月在央视连播3天、掀起了一阵“猜谜’风。与去年红红火火的《汉字听写大会)相似,《中国谜语大会》也凭着中国文化这张大牌,跳脱出娱乐致死的窠臼,让荧屏综艺“玩”出了新内涵。这表明
①现代传媒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
②挖掘传统文化的新价值能推动文化创新
③科技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都依赖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嫦娥计划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材料二 嫦娥奔月是我国一个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表达了古人对月球星空探索的美好愿望。目前这个美好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等;2010 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测试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并为嫦娥三号预选好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经过地面控制中心的精确操控,“嫦娥三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虹湾地区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落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张、缓速下降、分阶段软着陆等多项关键实验已经圆满完整,整套技术方案也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来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整个探月计划是我国航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写照,一系列的航空航天技术得到突破,这将为我国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理由。(14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我国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进行简要分析。(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2分)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材料一: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 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
材料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丰富,明确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大任务。在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
(1)面对城镇化的浪潮,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 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的认识。(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     (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