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天职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2 期中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1.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答案
1.海尔曼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他心地善良,宽容,为了救助他人,他不计个人恩怨,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最高的职责,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以他的手术刀作武器,沉着勇敢地处死了凶怒的法西斯头目,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答出基本要点即可)
2.“天职”在小说中的两重含义:一是指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即救死挟伤;一是指爱国者应尽的职责,即同法西斯作坚决的斗争,保卫自己的祖国。(意对即可)
3.小说中的前两件事着力表现海尔曼高尚的品德,特别是他把救死扶伤看作医生的天职这一点,从而对中心事件作了有力的铺垫。这样一位医生却把手术刀变成了武器,这就更加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厚重,有说服力,也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4.B C
核心考点
试题【天职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神奇的电子纸
  电子纸张就是一种通过反射外部光线而成像的显示器,它不像普通显示器那样需要发光照明装置的参与,它的关键技术是文字、图像显示方法,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出的电子纸表面看起来与普通纸张十分相似,可以像报纸一样被折叠卷起,但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电子纸上密密实实地涂有一层细小的微胶囊,它们被称为“电子墨水”。微胶囊被夹在两个比电子纸略大一圈的薄膜电极之间,面对人们的顶面是透明的薄膜电极,它将纸上的文字图案透出来,让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背面还有另外一个电极,这种如同“三明治”的结构就是电子纸的主要构造。
  电子书页面上储含的微胶囊数量多得惊人,其中含有白色和黑色颗粒,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悬浮在清洁的液体中。每一根微胶囊独立地对电流产生反应,带负电的黑色粒子和带正电的白色粒子在加压后会在微胶囊中移动。当正面的透明电极施加负电后,带正电的白色粒子就会向上移动,因此就显示为白色。显示黑色时就向电极施加正电。从理论上讲,微胶囊可以迅速转换黑白两种状态,因此,它能够表现诸如汽车行驶、艺术表演等动态画面。
  根据这一原理,当这种电子墨水被涂到纸、布或其他平面物体上后,人们只要适当地加以电场的作用,就能使数以亿计的颗粒变幻颜色,从而根据人们的设定不断地改变所显现的图案和文字,这便是电子墨水的神奇功效。当然,电子墨水的颜色并不局限于黑白两色,只要调整颗粒内染料或微型粒子的颜色,便能够使电子墨水展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和图案来。
  另外,从耗能角度看,电子纸变得更为实用,因为它不用担心断电威胁,比目前电脑荧屏阅读强多了,只在改变排字状态时才费电,因此它非常省电。
  电子纸实际上就是携带方便的薄膜显示板,内装着电脑中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储器,只需按下按钮便可读取若***电子文书和电子图书。若是与网络挂钩,就可以做到随意存取。同时,传统纸张符合人类视觉生理习惯、阅读无视角限制、使用成本低、轻薄柔软可折叠卷曲等优点,电子纸都已基本实现。
  与传统纸张相比,电子纸的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轻松携带和浏览大量内容。传统的纸质媒体行业会因为电子纸的蓬勃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当你拥有一张报社发放的电子报纸阅读器的话,那么每天的报纸内容将会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到你的面前,你可以在电子纸上作注解和圈阅,并把心得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发送;或者将各项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藏,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类似搜索引擎的电子纸内置软件帮助查找。同时,电子纸还可以包含多媒体文件,那么你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编辑和欣赏,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
  欧盟一些国家的军队更是已经开始考虑用它来制作军事地图。与传统的纸质地图比较起来,电子地图不仅更结实耐用,而且电子的特性使它可以达到输入刷新、存储、记录甚至多媒体的效果,这让“纸上谈兵”又多了一层新的含义。
1.下列各句中,对“电子纸”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外形上看,电子纸张与普通纸张无明显区别,可以像报纸一样被折叠卷起来。
B.电子纸主要由微胶囊和两个透明的薄膜电极构成,结构很简单,如同“三明治”。
C.电子纸是一种通过反射外部光线而成像的薄膜显示板,携带很方便。
D.电子纸不需要发光照明装置的参与,只在改变排字状态时才费电,因而非常省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书使用方便,只需要按下按钮便可读取若干电子文书和电子图书,浏览大量内容,并能随意存取。
B.电子纸完全具备了传统纸张的符合人类视觉生理习惯,阅读无视角限制,使用成本低、轻薄柔软等特点。
C.欧盟一些国家制作的电子地图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具有输入刷新、存储、记录等多媒体效果。
D.阅读电子报纸不仅可以像读纸质报纸一样进行注解和圈点,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收藏,同时通过内置的软件可迅速找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适当施加电场作用和改变微型粒子颜色的方式使电子书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
B.随着科技的发展,厚重的书籍可能会被轻薄的电子纸代替,让孩子们减去肩上过重的负荷。
C.随着电子纸的应用,森林资源受到的严重威胁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D.因为具有使用方便、耗能低、信息量大等优点,电子纸张将取代传统纸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父 亲

  (1)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一天她背了画夹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以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你画张像,好吗?”
  (5)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6)“恩。”她应着。
  (7)“5毛一个,10个,拿5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5块钱捏在手里。
  (8)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她合上了画夹子,要了他的姓名和地址,她走了。
  (9)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0)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小张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11)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995年7《小小说选刊》)
1.品读小说第7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她踌躇了一会儿”?而他为什么“犹豫了片刻”?
答:①“踌躇”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豫”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8段画横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0段中“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子”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①“熟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

[     ]
A.文中的“她”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女大学生,正为作品发愁时,热情的“父亲”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
B.“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画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C.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D.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父亲。
E.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题型:0117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东坡突围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摘自余秋雨《东坡突围》,有删改)
1.从全文角度,分条概括“还是很凄苦的”的具体表现。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学习过的苏轼的诗词文,简析“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真正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苏轼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情感,请从语言或者艺术技巧角度,谈谈语言或艺术技巧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1.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呼应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B.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C.突出宝、黛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D.表现宝玉口齿伶俐,善于讨女孩儿的欢心。
2.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     ]
A.黛玉怕宝玉考她,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B.黛玉从刚才贾母的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C.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3.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反对封建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B.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象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根据原文,概述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和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含义?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