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淡如菊”的毕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淡如菊”的毕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舍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选自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B.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与执著,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E
(2)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执著:个性倔犟,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
(3)①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②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质;③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4)不矛盾。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媒体互动装置。②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③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
(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淡如菊”的毕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文
  一块怀表很老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理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起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灰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上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原载1990年3月号《散文》)
  注释:骆文(1915-2003),曾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1.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父亲的这句发问,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励之语。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
题型:湖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著名的高僧曾苦练书法,久而无所成就,有一次闲步于山径之间,适有两条大蛇,互相争斗,各自尽力紧挣其颈项,这股劲势显出一种外观似觉柔和纡缓而内面紧张的力。这位高僧看了这两条蛇的争斗,猛然而有所感悟,从一点灵悟上,他练成一种独有的书体,叫做“斗蛇”,乃系摹拟蛇颈的紧张纠曲的波动的。是以书法大师王羲之(321—379)作笔势论,亦引用自然界之物象以喻书法之笔势:
  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侧钩如百钧弩发。
  一个人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懂得中国书法。每一种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和谐是直接产生自其行动的机能。一匹拖重载之马,它的丛毛的腿,和其硕大的躯干,同样具有美的轮廓,不亚于赛马场中一匹洁净的赛马的轮廓。这种和谐存在于敏捷纵跳的灵狸猎犬的轮廓,也存在于蜷毛蒙戎的爱尔兰狌犬的轮廓。这种狌犬,它的头部和足端差不多形成方的构形——这样的形态奇异地呈现于中国书法中之钝角的隶书体(此体流行于汉代,经清世邓石如之表扬而益见重于艺林)。
  这些树木动物之所以为美,因为它们有一种对于波动的提示。试想一枝梅花的姿态,它是何等自在,何等天然的美丽,又何等艺术的不规律!清楚而艺术地懂得这一枝梅花的美,即为懂得中国艺术的性灵说的原理。这一枝梅花就令剥落了枝上的花朵,还是美丽的,因为它具有生气,它表现一种生长的活力。每一棵树的轮廓,表现一种发于有机的冲动的气韵,这种有机的冲动包含着求生的***,意求生长则向日光伸梁,抵抗风的凌暴则维持千体均衡的推动力。任何树木都含有关感,因为它提示这些动力,特别是准对一个方向的行动或准对一个物体的伸展。它从未有意地欲求美观,它不过欲求生活。但其结果却是完美的和谐与广大的满足。
  就是自然也未曾故意地在其官能作用以外赋予猎犬以任何抽象的美质:那高而弓形的狸犬的躯体,它的连结躯体与后腿的线条,是以敏捷为目的而构造的,它们是美的,因为它们提示敏捷性。而且从此和谐的机能功用现出和谐的形体。猫的行动之柔软,产生柔和的外观。甚至哈巴狗蹲踞的轮廓,亦有一种纯粹固有的力的美。这说明自然界范型的无限之丰富。这样范型常常是和谐的,常常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他的形态,易辞以言之,自然界的美,是一种动力的美,不是静止的美。
  此种动力的美,方为中国书法的秘奥关键。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一笔敏捷而稳定的一划之所以可爱,以其敏捷而有力地一笔写成,因而具有行动之一贯性,不可摹仿,不可修改,因为任何修改,立刻可以看出其修改的痕迹,因其缺乏和谐。这是为什么书法这一种艺术是那么艰难。(节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中国书法》)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想真正懂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有所得。 B.梅花具有生气,它表现一种生长的活力,只有清楚而艺术地理解了梅花自在、天然的美丽,才能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性灵说的原理。
C.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动力的美,才是中国书法的秘奥关键。
D.中国书法中一笔敏捷而稳定的一划因为具有行动的一贯性,是不可摹仿的,不可修改的,所以说书法这一种艺术是那么的艰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斗蛇”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独有的书体,它是书法大师王羲之摹拟蛇颈的紧张纠曲的波动而创造的一种书法艺术。
B.蜷毛蒙戎的爱尔兰狌犬的头部和足端的形态在中国书法之钝角的隶书体中呈现出来,隶书是经过清代邓石如的表扬而在艺术领域被看重的。
C.自然界范型是无限丰富的,这些范型常常是和谐并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自己的形态。
D.任何树木都含有美感,它从未有意地欲求美观,它不过欲求生活。但其结果却是完美的和谐与广大的满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很多的书法大家都是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得到启示,开创了中国书法界的一些新领域。
B.任何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种和谐大都来源于它们本身行动的机能,并非是在特有的状态下才显示出来的。
C.任何植物都是准对一个方向的行动或准对一个物体的伸展,表现一种发于有机的冲动的气韵,这种有机的冲动包含着求生的***,这一切往往都表现出一种美感。
D.大自然往往故意地在动物的官能作用以外赋予它们抽象的美质,我们了解了这些大自然所特别赋予的美感,再把它们运用到书法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动力的美。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
余光中
  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中国地域广大,离乡背井的机会又特别多。但乡愁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积极地看待乡愁、乡思,也不一定要乡“愁”。一个人离开故乡到远方闯世界,可以扩大故乡的影响力。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阻碍了故乡的发展,那也不太好。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冲,接受雨露阳光,根要往下,越扎越深。发展很重要,守护也很重要。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我这次来大陆是受北京电视台邀请参加网络中秋晚会,他们特意在网络微博上举办了个“乡愁体短诗大接龙”活动,请网友们以我的《乡愁》为花架搭棚,在上面插花,写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这种形式很好。
  在北京逗留不长的时间里,我受邀参观了近六百年历史的太庙,这座古殿老树构筑起的“时光隧道”令我浮想联翩。近年来大陆复兴了一些传统节日,我对此感到很乐观。在台湾,传统节日一向都是会放假的。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的记忆。中秋跟亲情、家人团聚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海峡对面有个人过来一起庆祝,也是很好的象征。香港已经回归,台湾还在海峡那边,到了中秋夜,大家一起怀乡思亲,将来时机成熟,能自然合为一家。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稍微改一下:但愿人长久,十三亿人共婵娟。
  自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近二十年来,我已经往返两岸五六十次了,而且近年来大陆的游客、访问者来台湾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成群结队去台湾,尤其是有一个“宋庆龄基金会”,促成了很多大学生去台湾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一定是比较浅显的打头阵。改革开放之初,台湾的流行歌曲因为比较抒情、新奇,受到大陆的欢迎,邓丽君的歌就是很可贵的例子。当然,现在的文化交流在逐步深入,比如,胡适的读者越来越多,莫言的小说受到欢迎,台湾年轻作家骆以军《西夏旅馆》等实验性的小说也被介绍到大陆来。
  风筝放得太远了,线要收回来。我想以后尽量回到书房,继续写作和翻译,以此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母语。珍惜中国文化很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母语。母语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没有载体。两岸文化同源同种,共享一种母语。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以自身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半径拉得再长一些。(选自201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乡愁分为好多层次,而屈原的乡愁是对整个家国的愁,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包含地理和历史的立体的乡愁。
B.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而中国最早的乡愁是从《诗经》和《离***》开始的,那里面记载了当时最打动人的乡愁。
C.作者以乡愁为载体,所阐述的内容却是寄希望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发展壮大。
D.“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作者充满深情的一问,透露出了内心的一种无所依从感,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失落感。
E.整篇文章语言饱含深情,却又透露着深刻的哲思,读完以后既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
(2)文中所提出的“乡愁”的概念与以往所说的乡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乡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两岸文化交流的事例,在文章的表达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整篇介绍的都是乡愁,而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转入了对文化的叙述,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乡愁和文化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富兰克林传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人权。”
  这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他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大约从1733年起,富兰克林开始有目的的道德自觉。他希望自己活在世上的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他要避免让个人爱好、社会风俗或盲从的习惯,把自我引入歧途。他很快发现,自我道德修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罗列了13种当时他认为必要或值得追求的美德,并在每一条下面附一简要说明,诠释它所指的这些美德的含义。这些美德是:节制、缄默、条理、果断、俭朴、勤奋、公正、适度、整洁、宁静、高雅和谦逊。这张表当时只有12种美德,一个朋友告诉他说,人们常觉得他高傲,于是,他决心努力根治这一愚蠢的恶习。他自书座右铭以自勉“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从富兰克林的这些传世名言中,我们可窥见他在和谐自我主权意志要素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
  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商人,同时又是极度慷慨的科学家。他在发明高效取暖炉后,拒绝申请专利,并且声称发明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富兰克林的乐善好施的美德,出于人类自主意志平等和谐的天性,而贪婪是帝王率先垂范、以身教化的结果。
  173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殖民地议会的秘书。第二年,他接受了费城邮政局长的任命。他改革了城防,成立了消防组织。1751年,他襄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全世界人民将铭记他启迪人类自我主权意志的警句:“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富兰克林于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以精湛的邦交艺术,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在1787年夏天的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争论激烈。虽然富兰克林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还是设法使激烈辩论的双方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宪法拟定的最后一天,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所以他要求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审视一下自以为一贯正确的立场,像他一样在文件上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政见与坦诚,使世界级的政客相形见绌。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富兰克林做过“风筝实验”,创造了许多电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提出并制造了避雷针,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反迷信的斗士。
B.在富兰克林看来,个人爱好、社会风俗就像盲从的习惯一样,有不好的地方,会令我们犯下许多错误。
C.作者所写的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富兰克林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D.本文多处引用了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原话,不仅从正反两方面刻画了富兰克林的形象,而且使文章具体、详实、丰满。
E.作者借文末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评价,不仅总结了全文,全面概括了富兰克林的一生,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文章开头引用杜尔哥的话,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说明富兰克林受人景仰爱戴的美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兰克林发表声明.表明自己并不完全赞成宪法文件但却签字表示同意,并要求别的代表们也像他一样签字表示同意,对这一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界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1.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2.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题型:湖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