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文本,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径前必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一定是一时兴起的可笑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E.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发现传统评点方法没有西方科学。
2.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各种现实表象的常态排列。
3.请分点概括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D
3.(1)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2)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可能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未必完整深刻;
  (3)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4)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答对三点即可)
4.①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与西方式文学批评相比各有优劣,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 ,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永不再来了。(有删节)
1.慨括第一段所写的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远与近”的意蕴是什么?试以文中的具体描写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看任志强在博鳌如何就房价骗人
牛刀
  任志强在博鳌说,相对工资增长来讲,房价等于没涨。并且,罗列了一堆数据。1978年中国GDP大约3000多亿元,现在增长到30多万亿元,增加了100多倍。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28.6元,现在也增加了100倍。1978年大白菜2分钱一颗,现在要卖到2块钱,也增加了100倍。而30年间的房价只增加了16.6倍,和工资收入相比,房子等于没有涨价。我们不禁要问:你把房价也增加100倍试试看。
  实在没有意思得很,中国楼市的话语权被几个奸商控制,把中国的房价忽悠的如此之高,还嫌不过瘾,居然扯出了30年前的房价。就像个别专家,一到危机的时候就扯出爱国主义的破旗一样。那么,中国30年前有商品房吗?没有。把现在的房价和一个30年前不同性质的房价来对比,只能说,玩的是奸商的欺诈。
  30年前,中国的社会体制决定,中国没有商品房市场。我们就高房价的所有对比,只有和社会环境相一致,才有对比的基础,否则,如果和秦始皇年代相比,中国的房子就成了坟墓,埋葬的是所有的暴政。幸好,现在政治昌明,社会和谐,任志强的对比才有强词夺理的道理,因为奸商是不讲逻辑的,就像秦始皇的暴政只讲强权。奸商只要能骗人,什么花招都会使出来。
  30年前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市场化的体系。只是到了1987年,在深圳才开始了商品住宅的开发。即使那时有了商品住宅的开发,今天的房价也不能和那个刚刚开始进行商品住宅开发的年代来比,就像任志强在婴儿时拉的屎是无法和你现在50岁拉的屎一起来比重量
  中国民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苦苦奋斗了30年,为了什么?为了生活的改善。如果现在的生活还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们这个民族还能进步吗?现在的房价高不高,本来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可是我们的商品房住宅的市场是由政府在垄断的,当商品房因价格过高卖不动时,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呢?印刷钞票,维护高房价。遗憾的是,钞票印的再多,也维持不了多久,相反,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崩溃,重演美国今天的危机。
  所以,我们的房价只能现实的来看,多和老百姓的收入比一比,多和良知比一比,多和民族的发展和强盛比一比,或许还能找出比的意义。
  昨天中国证劵报报道,3月份中国钢铁产业亏损面继续扩大,但是,贷款支撑,越亏越产,其他产业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越亏越产越产越亏,循环下去将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任志强不应该不清楚。如果所有的产业都靠贷款支撑,中国经济还有复苏的希望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为什么国家被迫加印钞票,因为大量的资金都凝固在房地产上,无法流动。到了国家被迫加印钞票来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时,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高房价已经失去了所有赖以支撑的基础,忽悠高房价,就是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
1.“就像任志强在婴儿时拉的屎是无法和你现在50岁拉的屎一起来比重量。”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不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刀认为“把现在的房价和一个30年前不同性质的房价来对比,只能说,玩的是奸商的欺诈”,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的房价高不高?”对这个问题任志强和牛刀的看法显然不同,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分化和***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社会的的审美观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即可感受到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合院式、干栏式、帐篷式、吊脚楼式、碉楼式……等等,在一一述说着中华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独特魅力。
1.下列对“建筑审美冲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建筑审美冲突必然会产生建筑风格上的排它性。
B.建筑审美冲突源于建筑审美情趣和标准的差异性。
C.建筑审美冲突会促进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
D.建筑审美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冲突。
E.建筑审美冲突与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因此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区域内。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B.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C.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开放性,然后又具有封闭性。
D.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后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3.请用一句话给本段文字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文意概括当前建筑审美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季艮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手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