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 ,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小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 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这一段着力写茫茫的沙漠是那样平坦、辽阔、燥热,其目的在于(   )
A.用沙漠的枯燥单调来反衬“延河夕照”、“桃园小憩”等画面的可爱。
B.说明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大改变。
C.写出沙漠的荒凉、贫瘠,目的是唤起人们去改造沙漠。
D.说明自然是伟大的,即使是“纯然一色”的沙漠也是伟大的。
2.在“北国晨号”这一“风景”中,作者写两名战士的形象插入一段关于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照片上的形象印象极深,赞叹不已,所以一听到号声立即引起回味,引发作者“打算看一看”的情节便顺理成章了。
B.这是一种正面衬托的写法。照片上的号兵,写得较细,可以补充朝阳下小号兵的形象,一虚一实,一近一远,使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C.这是一种反面衬托的写法,用照片上的小号兵反衬朝阳下的小号兵,使行文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更引人入胜。
D.作者勾画小号兵的形象,更着意于歌颂他们的精神。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则是贴照簿和朝阳下的小号兵所共有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仅是两个战士,更是抗日军民民族精神的象征。
3.在“北国晨号”这幅画面中,作者是怎样刻画朝阳下两个战士形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军号声入笔,雄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震撼人心,催人奋起,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作者采用背景烘托的方法写两个战士的形象,以高山和朝霞为背景,不仅烘托出“犹如雕像一般”的持枪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有刚有柔,体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精神。
C.作者写号兵和战士的形象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同时是把两个战士视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歌颂的。
D.写小号兵和持枪战士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更侧重刻画了持枪战士,他“使我惊叹叫出声来”,他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这样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答案
1.D
2.C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地山河
茅 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暮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 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 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涯,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风起” 。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 “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 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景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词,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书 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大卫?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夜半时分,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志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
  ③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是和谐安乐,陶潜看似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大胆的斥责,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一番人生,体会一番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⑤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分别提到陶渊明、柏拉图、托马斯?莫尔、詹姆斯?希尔顿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他梭罗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引擎人”?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 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 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在固兰,我们做了饭吃,喂了牲口。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这是接近敌人的区域,大家都准备战斗。
  下午三点钟,在一高山上,用守尧同志的望远镜北望,远远地看见正太路上,有一个火车头,挂着一个车箱,疾驰西去,白烟飘展在空间,久久不散。敌人在正太路上,原有两个火车头。不久以前被游击队击毁了一个,现在只剩一个了。
  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不能把平汉路的车头移用到这里。正太路的铁桥又常被破坏,虽然通了车,情形是这样的可怜。
  可是,同蒲路通车更困难,从大同到原平一段铁路,完全破坏了,枕木通通被移去。汽车路又常被切断。目前敌人的运输线,还是以正太路为主,而正太路的情形,又不过如此。
  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这是生平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省。芦沟桥事变以前,我原拟到北平去看看,没有成行。以后战争爆发,敌人把河北所有大城市通通占领,我以为没有看见自由的河北的机会了。现在,在我的眼前,正是自由的河北。这一省的美好的山河,大部分还是在我们手里。
  这里和山西接界 ,可是地质和村庄建筑的样式,显然有些不同了。河北的扁柏树比山西的清秀一些。河北村庄的房屋的屋顶,多不用瓦盖,而是用石灰拌桐油做成中国式的水门汀筑的。
  村里人家的门都关了。我们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应门的是一个老太婆,她给了我们水,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
  这里没有动员委员会,民众还没有组织,人民个个的热情,还没有导入集体的行动的洪流,这是憾事。但是我相信,不久以后,自然会有勇敢的青年,到这邻近敌人的区域来,发动民众组织的。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村落的“荒凉而凄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诸如“下午三点钟”、“下午四时”等表时间的词语,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如何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描写了河北村庄民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们过铁路的时候,河北平山县境正有大战,有两千多敌人从平山县城和井陉县城两路出来,进攻我们的徐旅和游击队。我们后面有一营追兵,前面又有敌人,但终没有事。过了铁路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了边区巩固的地带。本来在平常,敌人的势力,不能达到铁路以外二十里,但是这次他们大股进攻边区的时候,正太路 以北五六十里地,成了战区。在这新战区,我们军队的许多布告,被敌人撕掉了;用黑墨写的大标语,被敌人用白粉涂掉了。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撕得只剩几个字,但是他们的这工作,是无用的。我们的军队可以再来张贴,再来制作。而老百姓也会对于这毁掉而又恢复的标语和布告,发生更大的兴趣。
  ……
  就是这褴褛之群,曾经屡次击败了服装整齐,火力高强的敌人,使敌人畏如狮虎。现在,他们身价一天一天高起来了。敌人在正太路沿线扬言,每一个游击队员投降过去,立即赏一百元。但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儿女,是无价的,敌人在这方面,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在村庄一家人家的平屋顶上,有二十几个穿灰色制服的年轻士兵在那里上课。教员也是一个士兵模样的人,这一定是第八路军了。
  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一切都这么平和,使人想不到这是在敌人的后方的地域。在敌人的后方,我们忠勇的战士建立了自己的巩固的后方。走进村里,神经不像夜里紧张,身体也跟着感到了疲倦。正要找地方睡,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字态极雄壮。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间的一个。
1.文中“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我们忠勇的战士建立了自己的巩固的后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这雄壮的字”和“我们夜间的经历”联系起来叙述,这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