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穷,《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做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拟人手法形象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用反问手法强调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了解。     
2.作用为承上启下。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
3.标题含义是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对其进行深刻地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中国书法的艺术形象主要靠的是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一个是非常活跃的艺术想象能力,还有一个就是苦练出来的操作的功夫。构成艺术之美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结合。人类对于各种美的创造,就是把它所特有的内在的创造力量加以外化,变成为可以感受、可以审视的美学形象,深刻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从这个艺术形象中,可以感受到舒作者的创造力量,这个就是美的。
        美是一种复合的精神产物,而美感的生成至少有两种心理因素,那就是“惊”和“喜”的结合。“喜”就是审美愉悦,“惊”就是对艺术家创造力量的惊异之感、敬佩之情。这是对作者的创造力量的高度肯定。汉字符号变为书法艺术,从根本上靠的是历代书法家的巨大的艺术刨造力量。
        汉字,从整体上讲它是方块字,方块字就占有了一定的面积。其次它的笔画形状比较多样,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又比较多样、比较多变,它对这一小块面积的空间切割也比较多样。它的字体也会发生多次变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汉字作为一种素材,有艺术的可塑性,这是汉字作为一种艺术素材的天然优势。
        另外,书写汉字的笔、墨、纸,也有特殊性。笔是根软的毛笔,写出来的线条变化无穷。纸是宣纸,宣纸可是有非常奇妙的功能,它具有托墨、吸墨、化墨的功能,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取得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这是其他纸张所不能比拟的。墨的浓淡可以随意调配的,结合着巧妙的用笔,可以使”。
        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想象力。它利用我们记忆里面事物的种种形象,对其进行分解、综合、交配,从而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比如说绘画,这幅画画的山峰,不是某一座山峰的照猫画虎,而是吸取了很多山峰的特点、优点画出这座山峰,这就是想象。要知道书法家所写出的字实际上都是一种化合物。首先从法帖学书法,那也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法帖,它是要学很多种法帖,然后把这些模范书法掰碎了再糅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个新的形象是更能表现自己个性的,是更符舍自己的审美情趣的。所以每个人的字,一人一个样,这已经是  一次化合,这已经是一种相当有创造性的一种想象。但是大书法家的努力还不限于此。他时时刻刻立足书法、放眼万物、随出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选自金开诚《书法艺术之美的理解与欣赏》,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加工而成的汉字造型艺术。
B.汉字书法艺术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一个生动多变、富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形象。
C.汉字书法艺术是借助笔、墨、纸等工具,通过对字体、笔画等进行变形的书法。
D.汉字书法艺术体现了艺术家非常活跃的艺术想象能力和经过苦练出来的操作功夫。
2.下列各项中,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美学原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充分利用汉字的字体、笔画能发生多次多样变化,具有艺术可塑性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个性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B.欣赏者能够从书法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创造力量,并对艺术家创造力量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对其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C.汉字书法能够充分发挥出笔、墨、纸的特殊功效,使得写出来的线条变化无穷;而结合着巧妙的用笔,又可以使”。
D.书法家从法帖学书法开始就在进行着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到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字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的审美情趣。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是书法艺术,包括一切艺术,构成艺术之美的最根本因素是作品能深刻体现人的创造力量。
B.美是一种复合的精神产物,而美感也不是单一的感觉,美感的生成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心理因素。
C.宣纸的质量是其他纸张所不能比拟的,采用宣纸书写汉字,一般能使作品产生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
D.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并非书法艺术所独有,如文学创作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绘画中形象的创造都需要想象。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问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青的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阿Q到底击中了谁的软肋?     
  新学期伊始,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等众多名篇。有关负责人表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据2010年9月7日中国新闻网)
  其实,尽管被认为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做法,把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从教材中删去,却是许多省区正在进行的事情。自从中学教材“解禁”以来,各省有了自主选择,原本千篇一律的“大一统”时代随之土崩瓦解,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件坏事。但是,一味删除,借删除经典大加编者自己的“私货”,却是不明智的选择。
  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始于上世纪的19 98年,彼时从大学中文系学者到中学语文教育界,都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寄予极大希望。作为基础学科,且是人文学科,直接关系着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发展,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亦意义重大。而几十年的教材和教学方式,亟需改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之下,借教材改革之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蹒跚起步。算起来,也不过十年的时间而已。
  语文是一个敏感而又麻烦的话题。改革得好不好,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改革的效果。于是,纷繁芜杂、千奇百怪的改革走马灯般,在各地出现。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大换血”。于是,我们发现,曹雪芹、鲁迅、曹禺、朱自清纷纷被撵走,海明威、戴望舒、梁实秋、卞之琳粉墨登场。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语文教材的改革,不是你说好就好了的,不是你说成功就成功了的,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同理,作为教材,应该保留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过的、符合中学生需要的文章。要用一种长远的目光来选择,要继承文明,也要面向未来。动辄“大换血”,把原先已经被认同、肯定,且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可以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传统篇目撤换殆尽,不仅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举动,对于语文改革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被教材编者塞进来的文章,尽是些《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雨巷》《断章》之类的心灵鸡汤。不是说这类文章不好,而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写,是越来越《读者》化了。众所周之,甘肃《读者》杂志素以选载讴歌人间其情,鼓舞志气的文章。这类文章,软弱有余,硬气不足。回避了对社会现实的大胆揭露,回避了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羁绊的真实描述,是得了“软骨病”的文学。
  我认为,把传统经典篇目删除掉,加进去自己的“私货”,是教材选编者一时“拍脑袋”的结果。你拍脑袋就拍了,遭殃的是学校里的孩子们。一味灌输真善美,忽视假恶丑,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极其偏激的。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未来都是得了“软骨病”的孩子。阿Q到底击中了谁的软肋?这个问题值得三思。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学语文教材删除《雷雨》《阿Q正传》等经典篇目,目的是回归语文,回归人文。     
B.语文教材改革,废除“大一统”值得肯定,尽管“剑走偏锋”,但却能提升人文素养。 
C.语文改革没有完整评价体系,纷繁芜杂改革如走马灯,教材“大换血”属于情理之中。
D.语文教材的改革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要继承文明,面向未来保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篇目。     
E.随“大换血”进行,一批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被选人教材,但软弱有余,硬气不足。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语文教材“大一统”被打破欢欣异常,认为“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件坏事”。     
B.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十多年前在蹒跚中起步,“摸着石头过河”,故教材改革需要慎重。 C.语文教材改革不可因噎废食,动辄“大换血”,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篇目一去了之。     
D.语文教材的新面孔多为《热爱生命》《雨巷》《断章》类文章,呈现“读者化”倾向。      
3.联系全文,回答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作者为何以“阿Q到底击中了谁的软肋?”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两年前,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些“惊世”“惊诧”“惊魂”的意味。距今1800年的曹操,再度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一并裹挟了去。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
  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不期然引来大讨论,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脚忙乱。就在2009年最后一天,河南曾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按照以往习惯,河南省文物部门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并不存在资格问题。而且,此番发布还是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进京发布的。然而,时移世易,网络社会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吸引来质疑的板砖:凭什么如此肯定地确认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而河南省文物专家在回应网络和公众质疑时完全缺乏耐心,动辄以“完全可以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种认定是科学、严谨的”,这样不容置疑的表述,这样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底气,不如说是在与公众赌气。
  公众当然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凡重大的考古行动,往往也正是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绝好契机。当年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虽然在文物上收获寥寥,但公众通过媒体既全程参与了发掘过程,也分享了考古的乐趣,焉知没有收获?类似的例子还有法门寺地宫考古、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等等。而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发布却显得十分突兀,惊喜太过巨大,反而成了惊疑。
  再有,文物考古以有限测无限、循明晰探幽暗,还是应该保存几分审慎的。话不好说得太满,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先例,政府急切地发布激动人心的消息之后很快就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表示,“在依据墓葬的地点和时代特征,把曹操作为一个人选作为这个墓的主人推测,这是说得通的。”又是“推测”,又是“一个人选”,在这样“差不多”的确认之下,曹操墓越来越像一个传说。
  至于是不是曹操墓,既然大墓的后续研究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不妨先存疑。学术研究兹事体大,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当然,也可能总有一些人、一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罢。这些年来,地方上每每出现类似“曹操墓”的乱象。据说,河南正准备将曹操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无妨,像这样规模的汉魏大墓,即便墓主不是曹操,其文物考古价值也是显而易见。而当地百姓谈论最多的却是征地补偿问题——大墓所在地是安阳西高穴村的农民耕地,墓地发掘后,附近方圆2.5公里都将划入保护区。离发掘现场最近的村民王海刚,正在平整土地,准备开一个小卖部。至于曹操墓是不是真的、曹操墓事件会不会成为河南版华南虎事件,在一片兴高采烈之中,也许并没有人真的在意。
1.下列各项有关“曹操墓”考古发布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河南有关曹操墓发现,引发各界质疑,而河南更是派出考古专家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且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B.应国家文物局邀请,河南考古专家进京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程序合法,但因网络社会拒绝权威宣布而引发更大争论。     
C.网友质疑的主要问题是:凭什么就肯定地确认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河南文物专家在回应网络和公众质疑时则缺乏耐心。     
D.公众虽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重大考古成果的发布,也恰好是有关部门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最佳机遇。
E.究竟是否是曹操墓,由于大墓的后续研究要持续很长时间,不妨先存疑。毕竟,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2.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曹操墓为何“众声喧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曹操墓越来越像一个传说”,作者为何如此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简要概述作者对曹操墓发布而引发的“众生喧哗”的观点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偶然
王奎山

        有一天,退休干部老乔外出散步,走到西三环路那里,偶然在路边发现了一块涂了白漆的水泥牌,上面写着如下几句话:国防光缆责任大,神州发射需要它。党政军民离不了,保护光缆靠大家。在光缆附近施工请联系,×××通信传输局,联系人胡军,联系电话133××××5387。很显然,神州的“州”字错了,应为“舟”。想到这里,老乔马上掏出手机,给那个叫胡军的人打了个电话。喂,你是通信传输局的胡军吗?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一名退休干部。是这样,我正在西三环路散步,发现这里一个水泥牌上面写有保护国防光缆的告示,是你们搞的吧?对,是我们搞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保护国 防光缆的自觉性。这我知道。我是说,那上面有个错别字,神州的“州”应该是舟船的“舟”。是吗?我倒是没有注意。应该改过来。这里是西三环路,许多外省市的汽车都从这里经过,让别人看到了,有损我市的形象。是的是的,谢谢你的提醒,也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一定尽快改过来。
        然而,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改过来。老乔就有些意见。不就是个错别字的事,能有多难呢?老乔想不通,就又给那个胡军打了个电话。喂,你 是胡军吗?对,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一名退休干部。你可能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我曾给你打过一次电话,说过西三环路水泥牌上错别字的事,你还记得吧?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是这样,这一段,我们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三城联创”活动抓得很紧,天天打扫卫生什么‘的。“三城联创”活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公开场合书写错别字实际上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是的是的,你说得非常对,我们一定马上改正,马上改正。
        又过了一个多月,“州”字还是没有改正过来。老乔明白,光找那个胡军,恐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他查到了通信传输局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又把电话打到了局办公室。老乔把他发现水泥牌上错别字的事以及和胡军联系的经过对通信传输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讲了。对方耐心地听完他的话之后,非常客气地说,谢谢您老同志,谢谢您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一定以您的批评为动力,认真改进我们的工作。我并没有批评你们,我只是指出你们的一个错别字——把那个字改正过来就行了,非常简单。对方尴尬地笑笑,是的是的,是非常简单,我们马上改正。
        可是,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那个“州”字仍然没有改正。老乔只有苦笑,觉得简直是无话可说。老乔过去也是权倾一方的要害人物,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没想到,今天却连一个小小的错别字都奈何不得。看起来,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老乔第三次拨通了胡军的手机。喂,你是胡军吗?对,我是胡军,你哪位?我是给你打过两次电话的那名退休干部。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还是想说那个错别字的事吧?是的,还是那个事。老同志,我想问你一件事。什么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一个月拿多少钱?这个,与咱们所说的事有联系吗?有联系的有联系的,世上什么事都是有联系的呢。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告诉你也无所谓,我一个月两千多块钱。多……多少?两千五百决左右。你知道我一个月拿多少钱吗?告诉你,我一个月是七百块。这是啥概念呢?就是说,你见天吃完饭,啥事没有,出去转转,打打麻将,下下象棋,到了月底就能拿到比我多几倍的工资。我呢,像个孙子似的,是个人都能支使我,是个人都能训斥我。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只能拿不到你三分之一的工资。这事我也没有办法,这是制度的问题,你的处境我非常同情。同情管个屁用!……你这个人,怎么骂人呢?我就是骂你!你还把电话打到我们领导那里。老子告诉你,你别说打到我们领导那里,你就是把电话打到市委书记那里,老子也不怕。有本事你就去告吧!……
        相关链接:【本报讯】昨日,在西三环路某段,退休干部乔××外出锻炼的时候,因突发脑溢血栽倒在地。后来,虽经路人发现,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救护车赶到的时候,乔××还是停止7呼吸。由于迟迟不能查明死者的身份,家属晚上八点才赶到医院。
        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佩戴身份卡,以防不测……
1.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小说的内容,请概括老乔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人物对话去掉双引号直接作为叙述语言的一部_分,是小小说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篇小说,作者把人物的对话语言处理成小说的叙述语言。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妙处?请从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等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巧不成书。”这篇小小说中有很多的“偶然”,水泥牌“偶然’’出现错别字,老乔“偶然”发现,老乔“偶然”身亡,“偶然”的一个的错别字始终得不到改正……本文中的“偶然”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联系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