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完成1~4题。(12分)深情的问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季老,我看您来了。”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完成1~4题。(12分)
深情的问候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季老,我看您来了。”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
温家宝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今天,季羡林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
温家宝说:“您今天穿了一件红衣服。非常精神。您现在是红衣少年。”顿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
听说季羡林仍然每天一早就开始写作。思维敏捷,温家宝高兴地说:“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季羡林感慨地说:“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温家宝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充满信心。”
温家宝说:“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我们要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爱护、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季羡林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
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温家宝:“《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季羡林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好,经济发展。政通人和。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
温家宝说:“中国要受到世界的尊重,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重要的一条是思想解放。我们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温家宝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品表示景仰,他说:“真理和科学要求真实。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起身告辞时说:“我对您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您在书上写道: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临别时,温家宝紧紧握住季羡林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1.有关“和谐”这个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这是季羡林先生考虑很久的话题,他认为我国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B.温家宝总理对《管予兵法》上说的“和合故能谐”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表达他对人内心和谐的理解。
D.季羡林先生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很好,政通人和。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纠正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不良倾向。
D.温家宝总理举“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事例,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温家宝总理对季羡林先生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充分说明季先生在温总理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体现出一位总理对一位!学者的深厚感情。
B.季羡林先生精通多种语言。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许多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C.温家宝总理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称赞了季羡林先生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季老无比景仰的心情。
D季羡林先生为迎接温家宝总理的到来,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这使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显得轻松丽热烈。
3.温家宝总理特意送给季羡林先生一盆君子兰,有何深意?青简要分析。(4分)
答:
4.纵观全文。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请分点概括。(4分)
答:
答案
1、B
2.D
3.①深情的问候,表达美好祝愿,祝愿季老像君子兰那样生命力旺盛;②表示崇高敬意,“君子兰”喻指季老是君子,清新淡雅、品质高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坚守信仰,追求真理;②待人真诚,行事正直;③学贯东西,笔耕不辍,成果显著;④崇尚和谐,泰然面对困难、挫折、荣誉。(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1、A“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原文无依据;C“现在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错;D“当时社会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主观臆断。
2.(穿红衣是为过生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有误,这应是总理说句幽默话之后。
3.无
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完成1~4题。(12分)深情的问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季老,我看您来了。”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严文井爱猫。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
(选自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下列不能反映严文井“柔和”的一项是(2分)
A.对妻子的爱久远而深沉,用唯美、感性的文字纪念妻子。
B.善于发现诗意和美,甚至在检讨书的开头描写了一位红衣少女。
C.乐于助人,用善意温暖了难友原本绝望的心。
D.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了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既写了他在文革中被夺权,又写出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表现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C.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持着浪漫精神和乐观态度。
D.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又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为什么严文井要画那幅自画像?(4分)
4.有人问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之间的关系,严文井好像并没有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
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张中行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C.张中行评级仅属低级,直到老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2.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哲思融入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深味,发人深省。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3.  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4分)
4.  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9题。
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而早在百年前,敦煌珍宝多次被劫掠后,世界各国就出现了敦煌研究热潮。“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一直深深刺痛着段文杰的心。毕业后几经波折辗转到达敦煌,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四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另外《尸毗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复原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
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将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洞窟编号法”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段文杰在临摹壁画时,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其间,他还写生创作了上百幅人物山水画。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16.下列有关段文杰“壁画临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段文杰的敦煌壁画临摹时间跨度长,量大面积广,成为敦煌临摹有史第一人。
B.有别于张大千的临摹方法,段文杰主张临摹要忠实传神,不应有较大的随意性。
C.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是段文杰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
D.因为原图人物、服饰难辨,《都督夫人礼佛图》经过四个月的实验练习才完工。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激发了青年段文杰献身敦煌艺术的志趣。
B.敦煌学发展一个世纪以后,终于打破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
C.《敦煌服饰》一书继承了《舆服志》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古代服饰研究的成果。
D.段文杰长期的壁画摹品中除了340多幅壁画外,还包括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
18.从文中看,段文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段文杰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20分)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2.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13.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14.第③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分)
1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了渔婆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
B.“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梅去世后,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致无法料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他爱限交织,悲哀地说了上面这番话。(《家》)
C.吴老太爷死后,吴府大办丧事。各界客人纷至沓来,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是打听战况,或是谈生意搞社交。这时,吴荪甫也与赵伯韬商淡筹办“益中信托公司”。他拿着“益中公司”的草案,踌躇满志,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不禁微微地笑了。(《子夜》)
D.堂吉诃德梦中仗义行侠,挥剑到处乱刺,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破了。红酒像血一般四处流淌。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谁戳破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堂吉诃德》)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