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压力①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压力都是少不了的,可能我们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比如家庭开支的负担、孩子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压力
①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压力都是少不了的,可能我们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比如家庭开支的负担、孩子的学习、人际关系等等。压力一大,人就容易产生焦虑、心慌、烦躁、发脾气等强烈情绪,久而久之便容易患病了,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我们该如何来调整自己呢?
②保罗·罗切教授带领的美国压力研究所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了。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孤立性越来越大,压力缓冲越来越少,所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多。”
③压力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全世界几乎一大半的人都受压力所困,他们感觉焦虑不安,压力加大,过于紧张,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里,几乎有90%的人都存在和压力有关的问题。压力使人们生病,许多疾病都是由压力引起,或者是因为压力而加重病情的。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它的危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当我们感觉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④压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当我们感受压力的时候,肾上腺会向血管释放肾上腺素,于是我们的脉搏、血压和心跳都会升高和加快。荷尔蒙肾上腺素会止住大脑的疼痛感,同时增加我们的反应力,我们的眼球会放大,视觉更敏锐,整个身体都处于警戒状态,红血球被激活,血管扩张,我们会吸入更多氧气,使肌肉和大脑有更多可用的供氧。
⑤我们的肝脏也会制造葡萄糖作为额外的肌肉营养,所有不那么重要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统都会暂时停止以节省能量。压力反应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适应能力。这种压力机制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在石器时代猎人们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除了战斗还是战斗。
⑥保罗·罗切:“对原始人来说,压力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身体威胁,与其他族群交战,要面对凶猛的攻击者、食物不足、无法忍受极冷或者极热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压力的本质更多的是和每天都可能遇到几次的事情相关。战斗的反应已经不适应了,因为我们有情感应对机制以解除这种压力。”
⑦同样的压力可能在过去会帮助人们摆脱生活危机,而现在却是天天都会发生的事,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工作中。现在我们知道每个人感受和处理压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此外每种压力因素也都有它不同的化学迹象。男人和女人对困境的处理方式就不一样,女人感到有压力的次数更多,她们会亲自处理许多问题,她们会更敏锐地感受环境,也会为别人的烦恼而烦恼。男人通常是集中注意某一个问题,但是他们对与之相关的压力感觉更加敏锐。即使是儿童也会感觉到压力,有时候他们一生都有可能受小时候的压力的影响。但是压力也可以克服,克服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当事人处理的方式。一个人的社会环境越稳定,他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感觉安全、和朋友交往并开玩笑,这些都会使我们远离压力,如果这还不够,可以求助专业人士。
⑧我们可以了解怎样长期缓解压力,有各种针对身体和精神的疗法。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角色扮演,可以减轻一些紧张情绪,压力人群应当学会在今后做好正确对待压力的准备。把事情通通甩开,也是一些人减压的方式,但是要适量。“如果没有压力,生活也就不能称之为生活了。”保罗·罗切教授说。
(选自《教科文行动·趣味科普》)
1.请概括回答本文对“压力”做了那些说明。(4分)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如果没有压力,生活也就不能称之为生活了”这句话含义的理解。(5分)
3.请简要叙述你(或你熟悉的人)曾经有过的压力与缓解压力的过程。(6分)
答案
1、①压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②压力可以使人们生病,或加重病情,使免疫系统受到危害。
③压力可以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适应能力。
④压力人群应当学会缓解压力。
(语言简洁,内容正确即可。答:压力是什么,压力的负面影响,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缓解压力。给2分)
2、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不可避免地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压力虽然能给人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伤害和苦痛,也可以给人的肌体和精神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承受一定的压力有利于人们奋发与进步,而学会减压和缓解压力,也是人生痛与乐的体验,这就是生活。(答案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3、  ①答题说明:能够具体说出压力是什么,怎么样。如学习上、生活上、身体上等。(2分)能够具体说出是如何缓解的过程。如调节情感和心情、调节饮食与休息等。(2分)(语言表达2分)  
解析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语言简洁,内容正确即可。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及其社会价值。   
3、探讨文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压力①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压力都是少不了的,可能我们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比如家庭开支的负担、孩子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太空安家
世纪末的狂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新现象,至少在19世纪末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在1880年期间,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定,他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能够认识的一切东西。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约翰·特罗布里奇四处奔走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以物理学为专业,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发现了。几年以后,芝加哥大学的艾伯特·米切尔森于1894年宣称,“未来物理学的精确度可望达到小数点后第6位。”
这真是太狂妄自大了。就在次年——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月以后,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发现了具有自然放射性的铀。自然界似乎突然之间面目一新了,到20世纪尚未过半的时候,“原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对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来说,本世纪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一位名叫杰勒德·K.奥尼尔的物理学家在1976年春天来到该校讲学之后,贝内特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贝内特已经在《时代》杂志上读过有关奥尼尔的介绍,知道他计划在太空建造许多长20英里、宽4英里、每个能容纳1000万人口的城市——巨大的人造住区。
贝内特想当一名宇航员,但他的视力极差,无法参加军事飞行训练。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似乎绝望了,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悲,因为不管怎么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整个太空计划已经开展起来了。
“60年代中期使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认为当时空间计划的进展慢得令人吃惊,”他说,“到60年代未只有4个人登上了月球。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谈到在70年代建造一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月球基地,还有一两次微不足道的火星探险——对我来说这些简 直算不得什么,既不够多,也不够快。”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奥尼尔设想的殖民都市不是“空间站”,而是一个个的小型世界。它们是缩小了的地球,唯一的不同是,那里的人们不像在地球上那样生活在一块巨大岩石的外层,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定居点的内部。这些人造地球中将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拥有任何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造重力、住房开发、学校、医院、公园、湖泊、溪流、农场、摩天大厦、船只、桥梁,等等。当然,那里也会有整座的山脉。人们似乎可以把整个曼哈顿岛和阿迪朗达克的一部分卷进一个密封的圆筒里,让它平稳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轨道上飞行。
吉姆·贝内特知道,太空定居点不是一种新设想。他读过许多科幻小说,对此并不陌生。在这些小说中,漂流的城市是经常出现的情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前一次狂妄自大的热潮中,就有人提出过太空城市的笼统概念。例如,契奥尔科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可作为人类未来定居点的巨大空间宫殿。后来,J.D.伯纳尔在1920年出版的《世界、肉体和魔鬼》一书中进一步设想,把这些空间定居点变成火箭和巨大的空间方舟,以便飞往其他星球。 20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这些设想只能被当作“天上掉馅饼般的梦想”而束之高阁。相比之下,奥尼尔的建议是在世界技术水平发展到能把他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提出来的。关键是有适用的技术,奥尼尔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确凿数据强调这一点,说明了如何建造太空城市以及何时何地和为什么建造的问题。他的设想是前入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幻想中都从未有过的。
贝内特坐在教室里,聆听物理学家奥尼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空间轨道乌托邦里在政治、美学和个人方面的诱惑力。没有人否认空间定居点的可能性,问题是它们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值得这样做。至少奥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太空定居点将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这种说法会使人踌躇不前。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人造地球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吗?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却讲得通。因为没人能够否认,地球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这个星球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洪涝、虫灾、瘟疫等等。但在人造定居点中则没有这些烦恼。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就排除了这些灾害,人们不会再受自然界的摆布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因为整个大空定居点都将处于全面的控制、计划和调节之中。工业污染将一去不复返:居住区内不允许存在污染大气的东西,冒烟的工厂、烟雾、汽车废气都将不存在。它就像人间天堂——或者说是近似人间天堂。
1、   本文主要讲的是在太空安家的科学幻想,但在文中却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的一些成长故事,这些内容是赘余吗?请说明理由。
2、   文中末尾一段划线语句“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的含义是什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   “在太空安家”这处科学幻想一旦实现,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问题:“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相关语段: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谊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看,向楼上望了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气氛。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伤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节选自《雪夜晚》,有删节。
问题: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1)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4)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5)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6)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的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7)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起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节选自《名作欣赏。扛橡树》2006年第ll期,有删改
问题:作者之所以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请根据全文内容,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絮语[彭怀仁)
①每当撕下一张日历或挂上一本新挂历时,我们便想到了时光,想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他忠告人们时间如金钱般重要,一分一秒也浪费不得。
②然而,生活中,我们常晕晕地挥洒着时光。就这样,少年而青年,青年而壮年,壮午而老年,最后,才知时间不够用,才知时间胜金钱。其实,先哲们早就知道珍惜形同生命的时间。爱因斯坦说:“在一切与生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宝贵。”莎士比亚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莫泊桑说:“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却因为把宝贵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上述名言,我们或许曾经读过,但我们像不珍惜时光那样,让先哲的论述从我们身边溜过而浑然不觉。只有当面对日历时才有些微清醒,才会想到人生有限,事业无限;才会想到时光有限,工作无限;才会去为自己制订明天、明年的工作规划。
③宋人朱嘉写过一首名叫《偶成》的诗,其中有四句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说的是人生易老,想要做学问并非短期内就可完成,时光如流云滑过,仿佛觉得在池边做着春梦还未醒,不觉间,门前青桐叶已带着秋色跌落台阶。这充分说明了人生的短暂。而今,年过半百的人,少年时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犹在耳畔吧?
④日历一页一页撕下.挂历一本一本翻新,岁月的年轮在四季轮番中一圈一圈形成,曲折的生活如一把刻刀在脸上雕凿皱纹,沧桑的世事如一场雨在发间堆砌银霜。我们这才品味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于是,除了哀惋之外,我们多么希望后来者别步我们的后尘,在岁月的长河中,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制订各自的奋斗目标,致力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自己力所能及的印记,而少些追悔与惋叹!
1、从①段某一句话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可划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竖线标示。 
4、如果将第④段划分为两层,应在“     ”之前划开。
5、文中有的句子显得亲切自然,充满深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举一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