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走近云梦草原王守振①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寥廓只是塞外的独享特权,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走近云梦草原
王守振
①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寥廓只是塞外的独享特权,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苍凉也只是西域的风情绝唱。然而,在云梦山巅,当这些意象中流传千古的诗页与画卷穿越时空的阻隔,与眼前的一切交汇时,我却不禁惊诧与迷茫了,不是由于她的大气与非凡,而是为了她的似曾相识却又蕴含着的独特和新奇。
②这里是云梦山东侧海拔500多米的一个山顶盆地。秋去春来,年复一年,数千万年的风化雨浸、枯老荣生,使得漫山齐腰的黄稗草,在大自然的呵护与磨练下浸染绵延成覆盖方圆28平方公里、独秀神州的“空中草原”。放眼远眺,弥望处,秋风劲舞,草浪翻涌;远山绰约,云雾迷蒙;蒙古包白影点点,散落成趣;近看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群鸟翻飞;侧耳倾听,山风阵阵,秋虫和鸣。草丛中偶有几片嶙峋怪石,突兀伫立,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给这静谧而又辽阔的草原平添了几分野趣。蓦然,阵阵马蹄声从背后生出,由远及近,沓沓作响。回首看去,一群青春男女跨骏马飞奔而来,打一个潇洒的手势,又携咯咯笑声擦身而过。飒爽英姿,骏马秋风,给苍茫的秋阳大漠风光图画注入了鲜活之气、青春之美。
③沿有着“桃园”诗意名字的草坡前行,两旁以《鬼谷子》十四篇命名的十四座草亭,古朴雅致;剑秀峰上,一堵大型汉白玉摩崖石刻巍然矗立,《鬼谷子》兵书全文跃然石上;“孙庞对弈”大型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广袤无垠的山顶草原和着秋草的气息、泥土的馥郁,自然中泛起幽幽的历史沉香。相传,这里曾是纵横家鼻祖、智圣鬼谷子演兵布阵、习练兵法的地方。当年鬼谷先生斩草为马、撒豆为军、点石为兵,揣摩出了诸如八卦阵、握奇阵、蟠龙阵、颠倒八门阵等一个个阵法,神出鬼没,奥妙无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旷世奇才,都在这里从师鬼谷先生,学有所成后,走出云梦,或将或相,或运筹帷幄之中,在动荡而辉煌的年代斗智斗勇,合纵连横,推波助澜,叱咤风云,共同演绎出“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的历史奇闻。
④眺望莽莽草原,细听草木萧萧。端坐反应轩、留连揣摩亭、小憩抵戏斋,抚摸鬼谷子兵书中的捭阖术、反应术、内楗术以及揣篇、摩篇、权篇的亭内雕刻,感受计计相套、环环相扣的兵法奥妙,领略这些智谋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技巧,特别是对现今人们的为人处世、智谋经商、顶尖创业等的启迪,厚重的兵学文化与当今纷繁的生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昭示良多。
⑤夕阳西下,满天云锦。站在草原东侧的巨石之上,俯视脚下,悬崖陡峭;凭栏远眺,沃野千里。感触天地之造化,令人陶醉在边塞风光独有的中原文化里,沉湎在浩瀚悠远的历史积淀中,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的演练场,看到了足智多谋、气宇轩昂的鬼谷王禅,看到了孙膑庞涓斗智斗勇、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也看到了在国家危亡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自荐”说敌的毛遂,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义士荆轲。他们或深谋远虑决胜千里,或唇枪舌剑慷慨陈词,或阴险狡诈鼠肚鸡肠。夕人已作古,浩气长留存。妒贤嫉能、奸佞虚伪的人终将在人们的不屑不齿中被风吹雨打去,而忠诚睿智、宽宏厚道的志士,却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推崇膜拜,不断在天地间升华,在历史中永恒。
(选自《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小题1:怎样理解第一段中“交汇”一词的含义?第四段中“昭示良多”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2:本文从哪几个角度说明了云梦山的独特和新奇?请概要回答。(6分)
小题3:文中第三、五段,作者两次写到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有何用意?(6分)
小题4:文题为“走近云梦草原”,而从文中可知,作者是身在其中的。“走近”一词是否应改为“走进”?为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交汇”的意思是云梦山融合了塞外的广袤辽阔和西域的壮美苍凉,(1分)同时又有自身的所有的独特和新奇。(1分)“昭示良多”指的是面对当今纷繁的生活,(1分)应多学习借鉴兵法文化中的谋略及运用技巧,去为人处世、谋智经商、顶尖创业。(1分)
小题2:①这里有“空中草原”,充满野趣、恬淡、宁静而安详。(2分)②这里充满现代气息,有着鲜活之美、青春之美。(2分)③这里充满厚重的兵学文化气息,有着幽幽的历史沉香。(2分)【语言简明,意思对即可给分;一个要点2分,满分6分】
小题3:第三段写这些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历史遗迹而自然生发的联想,是为了突出云梦山厚重的兵学文化气息;(2分)第五段则是围绕着历史人物阐发议论,是借历史文化来探究人生观、价值观;(2分)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语言简明,意思对即可给分;一个要点2分,满分6分】
小题4:不能。(1分)“走进”强调“进入”,“走近”强调“靠近”。(1分)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非只欣赏云梦草原的自然风光如何美,更主要的是领略这里的历史文化,(2分)而历史是无法再亲身感受的,只能走进遗迹,面对遗迹去思考、去想象。(2分)【语言简明,意思对即可给分,满分6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走近云梦草原王守振①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寥廓只是塞外的独享特权,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雪红灯的年
迟子建
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副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的命运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2007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地,茸茸地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了心。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有删节)
小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加以具体说明。(6分)
小题2:分析词句含义:(4分)
(1)“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一句中“下下签”的含义。
(2)“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一句话的含义。
小题3:作者在文章第3段极力写自己不喜欢红色衣饰,而却在第4段写魂牵梦绕地买了那件红毛衣,这是什么手法?在此有怎样的表达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就文章结尾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脚步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了,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大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2期)
小题1: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指出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6分)
小题3: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6分)
小题4:文章末段“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一句跟前面“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一句是否相矛盾?请作以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迭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小题1: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小题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第七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
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
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
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王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
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
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
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
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
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
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
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
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
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小题1: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2: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分)
小题3:《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衙门村志异
谢友槿
 
我每年都下乡走走。辽西有许多村落,叫营子,或屯,由囤兵垦田演化而来;有许多庄,由清廷赏赐王公的庄园衍义而成。还有一种衙门村:大衙门村、小衙门村、前衙门村、后衙门村……衙门,没有官府的意思,是蒙族王府的坟茔地,派专人看坟。死人多了,活人跟着多了,娶妻抱子,炊烟袅袅,形成村落。
我对衙门村的老人,满怀敬畏。3.一溜儿老头,像阴地里的蘑菇,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他们仍旧穿着棉袄、棉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衙门村,如果死个老人,比死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轻松多了。可是,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突然两腿一瞪,走了。这怎么受得了?
房东老爷子哈哈大笑,将我引为知己。老房东的墙上,挂一排各式猎枪,棚顶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忽悠悠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了,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是阴阳八卦,它盘踞在挂心,占卜着祸福吉凶,世事沧桑。
有个故事。老爷子带人砍伐树木,那是棵树霸。压得周围的树长不起来,活不成。树霸的根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伐树的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你伤害了它,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霸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打头的吆喝:
齐步走呀!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杠夫用右肩扛,右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杠夫搁左肩扛,左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楞,能把对面的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一个年轻的扛夫小肩塌软了,小脸蜡黄,气喘嘘嘘,脚软得跟不上。打头的扛夫感觉出来,急得满头大汗,牙咬得咯蹦蹦响,却不敢嚷不敢骂,怕伙计慌了手脚,更糟!
老爷子扑上去,拖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间,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身声:
迈左褪呀!
扛夫们得救似地叫出来!
我心中充满敬畏,跟随老爷子,背起猎枪,在山里转悠。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没阳光,羽肋白骨分外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老人的影子在地上籁籁爬,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
我说:“咋?”
老爷子说:“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
我笑了。
老爷子说:“其实,人和野物的日子,是连在一起的。“
我望着老爷子,说不出的动情。我把老爷子当做自己的亲人,把衙门村当做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说:什么叫家乡?你在这里生活,不管你呆过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亲人埋在这里,这才是你的家乡你才能刻骨铭心地掂念它!
1.文中“志异”的具体内容有                            
2.“我对衙门村的老人,满怀敬畏”是因为                      
“我望着老爷子,说不出的动情。”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      什么修辞方法,表现出了                 
4.老人为什么不准任何人碰蜘蛛网?                                    
5.老爷子认为什么样才是家乡?你是怎样理解的?
                                                                  
6.怎么理解文中划线句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