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科学家的失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科学家的失误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未能从元素不能转化、原子不可分裂等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存在,为揭开原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之时,他不仅不能利用这些新的科学实验成果进一步发展他的周期律学说,相反,他却极力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竭尽全力进行反对。他说,承认电子存在不但“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只会使事情复杂化”,“丝毫不能澄清事实”。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明明表明元素是可以转化的,他却说“我们应当不再相信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应当消除任何相信我们已知单质复杂性的痕迹”。并宣布“关于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特别重要”,“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然而其他化学家正是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一系列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揭示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转化的陈旧观念,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内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新理论,比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子数也增加,一般地说中子数也会增加。质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一种元素中有含中子数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数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这里所谓的质子数,就是原子核外围的电子数,也就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从而解决了门捷列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后来获得的成果,都被门捷列夫在反对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电子存在中错失了。
因循守旧,就这样使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的前进道路上走向了倒退,丧失了应该根据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发展元素周期律的良机,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1.门捷列夫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
B.他否认元素是可以转化的。
C.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裂的。
D.他认为元素周期律己经解决了所有问题。
2.造成门捷列夫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他的思想僵化守旧。
B.他没有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去解决他曾想弄清的问题.
C.元素周期律的革命性发现使他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不允许别人提出异议。
D.他把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当成了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捷列夫曾经想弄清而没有弄清的问题是:为什么元素的性质会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B.其他化学家在门捷列夫发现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基础上,取其正确合理内核,扬弃其错误陈旧观念,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
C.元素周期律新的理论证明:一般情况下,原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
D.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
4.门捷列夫的失误为我们留下的有益启示是什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固守旧有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不要拒绝新的科学实验成果。
B.科学研究从来是后浪推前浪.年轻人胜过老年人。
C.对不同的意见要让其发表,不要打击报复反对自己的人。
D.任何事物刚出现时都是不完美的,真理是在与错误理论的不断斗争中而成长壮大的。
答案

1.D
2.C
3.B
4.A
解析

1.无
2.无
3.B(放射性元素和电子并非门捷列夫所发现)
4.A(由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道路上的倒退得出)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科学家的失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殷商时期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宗教意识极为浓厚,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权威下剥离出来,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人对神的祭祀活动,不仅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也表明人们希望借助各种神灵的力量来消除种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殷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中,记叙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狭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高无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信息,这一信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节选自王杰《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意识”和“神学观念”在文中是同一个意思。
B.所谓“剥离”,其含义是处于匍匐地位的人从神的绝对权威下解放出来。
C.“神学政治”的核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把祭祀鬼神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D.“神性至尊”是指神是至高无上的,人间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B.殷商时期的各种迷信活动,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人民的一种手段。
C.殷人之所以敬畏神崇拜神,是因为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
D.殷商时期已经实现了由“神性至尊”向“人的凸显”的转变。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思想自殷商历三千多年而不变。
B.殷商时期重天命、敬鬼神、轻人事直接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君权神授”、“以人为本”思想的先河。
C.殷商原始神学思想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的。
D.殷商时期,原始神学观念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4.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想象与文章主旨一致的一项是
A.上天连续干旱不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商朝君臣共商度过危难之策,大臣偃辛奏道:“大王不必过虑,天行有常,久旱之后必有大雨。况我有数十万丁壮,掘西江之水足可缓解旱情。”商王道:“爱卿言之有理。今命汝引丁壮二十万三日内引来西江之水,不得有误!”
B.周人大举攻商,纣王正与妲己戏于鹿台,纣王曰:“寡人受命于天,周人其奈我何?”依然纵酒不已,歌舞不休。
C.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商汤王起兵征伐夏桀。两军对阵,商汤王说:“暴君荒淫无道,大失民心!孤为民伐罪,替民造福。识相者,速速投降乃为上策!”
D.商王盘庚时,想把都城由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开始时,众人都不太愿意,并搬出黄河断流作为上天示警的证据。盘庚说:“黄河断流乃自然现象,上天示警断不可信。且一味迷信上天鬼神,国家便会衰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基因设计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进化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至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在人科动物从猿猴中分离出来后的500万年里,人类DNA的发展变化还不到2%。人类种群比众多其他种群更单一,人类展示的差异性比黑猩猩还少。现在,世界各地男性精子含量急剧下降,性功能障碍者日益增多,使不育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我们崇敬生命,但不神化它。生命并不神秘,生命的本质就是DNA。我们既是基因决定论者,又是基因非决定论者,应当坚持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基因统一论认为,人的基因决定人之为人,不是物。然而,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由基因决定又与环境相关。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社会人。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约在70%—80%左右,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如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等)可能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见《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因此,通过基因设计实现智力的人工进化,不是臆想。印度弗吉尼亚大学宗教研究教授拉奥说:“取得的知识,应该用在对全人类有益的方面。如果漂亮的外表,强壮体格和聪明才智可以设计出来,那就应该让愈来愈多的人都能拥有。”鲁迅先生曾以超人的远见指出:“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    (节选自200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使基因技术的应用,由植物、动物转向人类自身。
B.“人类基因组计划”以破译人体遗传密码,重新设计人类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C.“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带来的基因革命,将改变我们的伦理观念。
D.“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基因技术的运用与传统伦理之间产生冲突,人将会失去尊严和人性。
2.第二自然段“对人进行基因设计”原因的说明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人类自然进化的速度十分缓慢
B.人类种群比其他种群更单一,人类所展示的差异性太少。
C.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不育问题
D.人类遭遇到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威胁
3.对“应当坚持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决定论”是指生命的本质DNA决定生命。“非决定论”是指生命不是神造的。
B.“决定论”是指基因,它决定人之为人,不是物。“非决定论”是指环境,即外因,外因不是决定人的因素,它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C.“决定论”是指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环境是外因,决定社会人。“非决定论”是指外因如果不通过内因起作用,就不能决定生物人或社会人。
D.“决定论”是指基因决定人之为人,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非决定论”是基因非决定论,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社会人。两者是统一的,即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由基因决定又与环境相关。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迎接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必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
B.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不能不受制于环境,我们完全相信,人类的智慧与道德一定会使基因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C.通过基因设计实现智力的人工进化,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D.人类只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就能对人进行基因设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宽恕》(美杰瑞·哈伯特著 李荷卿译)
43年的时间似乎已经很长,长得足以使人忘记一个熟人的名字,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一位我曾经很熟悉的老夫人,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了,她原本是我送报纸时认识的一位客户。那年我12岁。虽然已经隔了这么多年,她曾经给我上的一堂课还像是在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我只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传授给其他什么人。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那天,我正和一个朋友躲在那位老夫人家的后院里朝她的房顶上扔石头。我们饶有兴味地注视着石头从房顶边缘滚落,看着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彗星一样从天而降,我们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我拾起一枚表面很光滑的石头,然后把它掷出去的时候,不小心它从我手中滑落,结果砸到 了老夫人家后廊上的一个小窗户上。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从老夫人的后院里飞快地逃走了。
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夫人后廊上被打碎的玻璃就很害怕,我担心会被她抓住。很多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时候,我确信已经没事了,但我的良心却开始为她的损失感到一种深深的犯罪感。我每天给她送报纸的时候,她仍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但是我见到她时却觉得很不自在。
我决定把我送报纸的钱攒下来,给她修理窗户。三个星期后,我已经攒下7美元,我计算过,这些钱足够修理窗户了。我把钱和一张便条一起放在信封里,我在便条上向她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说我很抱歉打破了她的窗户,希望这7美元能抵补她修理窗户的开销。
我一直等到天黑才鬼鬼祟祟地来到老夫人家,把信封投到她家门前的信箱里。我的灵魂感到一种赎罪后的解脱,我重新觉得自己能够正视老夫人的眼睛了。
第二天,我去给老夫人送报纸,我又能坦然面对老夫人给予我的亲切温和的微笑并且也能回她一个微笑了。她为报纸的事谢过我之后说:“我有点东西给你。”原来是一袋饼干。我吃了很多块饼干之后,我突然发现袋子里有一个信封,我把它拉了出来,当我打开信封的时候,我惊呆了。信封里面是7美元和一章简短的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1、中的“鬼鬼祟祟”、“惊呆”两个词分别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中说“我每天给她送报纸的时候,她仍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但是我见到她时却觉得很不自在”。为什么“我”会不自在?
                                                                             
                                                                             
3、文中两次提到老夫人的温和的微笑,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中的“我”记得老夫人曾给他“上过一堂课”,他想找机会把在那次经历中悟出的道理传授给其他人,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B.本文通过老夫人是一个宽容的人,她知道玻璃是“我”打破的,却故意不说破,因为她知道“我”肯定会主动向她承认错误的。
C.本文通过对少年时期做的一件错事的回忆,表现了对老夫人的歉疚之情。
D.老夫人的字条上说“我为你骄傲”,意思是对“我”的诚实表示赞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收藏阳光》(王尔山)
从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要过去了,它们开始收购坚果、稻谷和其他食物,准备过冬。只有一只田鼠例外,它的名字叫做弗雷得里克。
“弗雷得里克,你怎么不干活呀?”其他田鼠问道。
“我在干活呀!” 弗雷得里克回答。
“那么,你收藏什么东西呢?”
“我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
“什么?”其他田鼠吃了一惊,相互看了看,以为是一个笑话,笑了起来。
弗雷得里克没有理会,继续工作。
冬季来了,天气变得很冷很冷。
其他田鼠想起了弗雷得里克,跑去问它:“弗雷得里克,你收藏的东西呢?”
“你们先闭上眼睛。” 弗雷得里克说。
田鼠们有点奇怪,但还是闭上了眼睛。
弗雷得里克拿出第一件收藏品,说:“这是我收藏的阳光。”
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朗,田鼠们感到很温暖。
它们又问:“还有颜色呢?”
弗雷得里克开始描述红的话、绿的叶和黄的稻谷,说得那么生动,田鼠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夏季田野的美丽景象。
它们又问:“那么,你的那些单词呢?”
弗雷得里克于是讲了一个故事,田鼠们听得入了迷。
最后,它们变得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弗雷得里克,你真是一个诗人!”
——这是我在一个语言节目里听到的故事,正值多年来最冷的冬天,我刚刚目睹了几个钻营陷害者的表演,证明美善不一定战胜丑恶,一时也分不清内心与外界哪一个更冷。
“他们想起了弗雷得里克!”富有感情的女教师说,我的心情随着她的叙说渐渐起了变化。
——阳光、颜色和单词!
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圆缺,无论去到哪里,总难免有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对于生存,精神力量和物资储备同等重要。
——他们想起了弗雷得里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想起了夏季的美丽。
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觉察夏季的可贵;如果没有小丑现形,我们未必看出谁是好朋友;如果田鼠们没有储藏粮食,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如果我们没有留心收藏快乐的片断,构筑坚实的精神防线,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足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冻结、枯萎。
——女教师说这是一个意大利寓言,我想起一句相近的中文诗句:
往事很像落日映照的河面,
我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1、弗雷得里克为我们描述的“阳光”是指什么?“颜色”是指什么?“单词”是指什么?我们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文中“‘他们想起了弗雷得里克!’富有感情的女教师说,我的心情随着她的叙说渐渐起了变化。”这句话中“他们”指谁?我们的心情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对文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待生命的田鼠形象,借物喻人,寓意深刻。B.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一个深邃的主旨:留心收藏快乐的片断,构筑坚实的精神防线。
C.文中“女教师”、“我”、“弗雷得里克”各有其寓意。“女教师”的精神充实,用,美丽的眼光看世界,与“弗雷得里克”相似。而“我”则不然。
D.这篇散文,通过一个寓言故事铺展开来,逐层深入,水到渠成地导出文章主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渠》(舒乙)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条小渠,就完全改变了。
仿佛为了寻找盖文学馆舍所用的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一直走到最西边,到了伊宁,到了边境。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一座纪念馆。我们决定抽空去看看。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在路旁我看见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五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很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挖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它一下子,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对他,不是一般的崇敬了。复杂了,真的,复杂得多了。该怎么说呢?往大里说,牵扯到人该怎么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甚至,整个儿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都可以由这个故事中派生出一些认真的思考来。往具体里说,想想看,那是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充军万里,背井离乡,凄凉之至,却依然是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队官兵屯垦,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个树在你我面前的,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地,摸得着、看得见的,平凡的,可以效仿的楷模。
距离,历史的,地理的,心理的,各式各样的距离,都拉得很近了,闭上眼就能看见。他是真真的一个榜样。让人懂得,在逆境中该怎样保持人的尊严和本色。
以前,在福州我参观过位于老街上的林则徐祠堂,在福州郊区我还在雨中凭吊过林则徐墓,印象中它很大,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特别有历史沧桑感;在广州我看过虎门硝烟的遗址;我还在不同的场合欣赏过林则徐不少的书法条幅。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竟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那小渠可以作证。
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日丽,日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抓住这个要害,挖渠引水做了表率。
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的身份,而且人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销区,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什么时候再去看看那小渠,用清澈冰凉的渠水洗洗脸,当作接受依次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1、加点的“这个风格”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1)文中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2)说明“突变”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不超过50个字)。
                                                                            
3、(1)文中写到以前在福州、广州等地对林则徐的凭吊有何用意?(不超过30个字)。
                                                                            
(2)文中划线的句子应该如何理解?(不超过30个字)。
                                                                            
4、以下对文章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林则徐虽多次受罚,但他依然坚持他的处世哲学,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开挖渠,当地人把这条小渠称为“皇渠”,是表示对皇上感恩戴德。
C.小渠给了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可以推断,林则徐开挖小渠的功绩比他虎门硝烟的功绩更被民众所认同。
D.小渠是林则徐人生风格的见证和写照,也是“我”对这位传奇的认识有一个“突变”的原因。
E、“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对林则徐的高度评价。
F、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最倒霉”,与“最普通、最费力,最不易露脸”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林则徐的人生风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