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打不碎的鸡蛋(意)马莱巴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有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小题1:小说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1分)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小题3:本文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任选两点作赏析。(6分)
小题4:从文章看,你认为作者对这只帕多瓦种的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小说阐明理由。(5分)
小题5:小说中,这只不碎的鸡蛋给“工人的妻子”与“部长”惹了麻烦,请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简析这两个情节。(5分)
答案

小题:虚构
小题:引出下文,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展开,后来母鸡尝大理石粉、硬化剂都是由商人的埋怨的话引起的。
小题:(1)虚构荒诞的情节。
(2)小说以“不碎的鸡蛋”为线索,情节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3)运用延迟或摇摆(如:女人敲鸡蛋部分内容)。
(4)细节描写(母鸡尝硬化剂部分内容;女人敲鸡蛋部分内容)
(答出以上任一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明,语言流畅的,给3分;答出以上任两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明,语言流畅,即可得满分6分)
小题:一种理解:批评否定的态度。理由:“它有个毛病”“而它只吃”“它从来不吃”等这些语句都暗含贬义;通过它与其他母鸡的比较,突出强调它只吃精粮、娇生惯养、不肯吃苦,所以它只能下易碎的鸡蛋。(答出“批评否定”给1分)
另一种理解:肯定欣赏的态度。母鸡在听了商人的抱怨的话后,感到自己的生存充满了危机,为此它硬着头皮去尝大理石粉、硬化剂,最终它下了一个打不碎的鸡蛋。作者笔下的这只母鸡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它有自知之明,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它能努力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应变。(答出“肯定欣赏”给1分)
小题:这两个情节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2分)女人觉得不好意思对家人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于是她向家人撒了谎;那个部长想让大学生们鼓掌欢迎他,可结果被那只鸡蛋击中了前额。由这两个情节,小说的讽刺意味得到了彰显,小说意在讽刺人性中的好面子、爱虚荣这种丑陋的人性。(3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打不碎的鸡蛋(意)马莱巴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泰国掠影(节选)
陈忠实
(1)这就是泰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的遗址。
  (2)断垣残壁,折断的石头立柱,石头铺垫的走道。所有这些残留的建筑物,全都是一种马蜂窝状的石头,红色上结着黑色的锈斑。据说这东西原本不是石头,是一种泥土,一种奇异的泥土,垒墙立柱之后,风吹日晒,渐渐地由稀软的泥巴而变为坚硬的石头,有如水泥。
  (3)这就是800年前鼎盛一时的素可泰王朝的王宫遗址。这儿曾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阙。这儿曾经有过宫女娇娥翩跹的舞姿和欢愉的歌声。这儿曾经发出过国王征服邻国的军令。这儿……现在是一片废墟!
  (4)城内有城河蜿蜒绕流。近年间,从飞机上鸟瞰,才发现了古河床的踪迹,开始挖凿已经干涸淤塞的河道,引进流水,才恢复了这一泓清流,立即使荒凉的王宫恢复了生气,恢复了活力。30年前,国家开始修复古城,每年逐次拨款,逐渐恢复。现已遍植草皮,绿茸一片,树木已经粗壮,遮下一片绿阴。庞大的恢复工作尚待日后。任何一个民族都珍重自己的历史遗迹,不惜破费财力物力去重现当年盛况。
  (5)汽车沿着古城的城墙开行,可以看到城墙坍塌以后所留下的土堆,长满了杂草和藤蔓。城墙平行三道,中间夹两道城河,可谓防备森严。整个古城呈四方形,每面开城门,就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堆略呈白色的土堆。完全可以想见,古城当年的雄伟姿态。
  (6)当我徜徉在清清的水畔,绿茸茸的草地上, 残垣断柱的王宫宫殿废址上,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7)从中国云南的崇山峻岭中,正有一队队浩浩荡荡的傣族人,大象开路,壮男执矛捉刀,***死侵袭的土著,砍开热带丛莽中的藤萝,辟出一条路来,保护着妇女和儿童向南前进。这就是苏联学者柯尔涅夫描述的惊心动魄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这种民族大迁徙的行动从中国的唐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断断续续延续了几个世纪。这些傣族人在湄南河流域的肥沃土壤里发展壮大,最初形成了小小的素可泰部落,最后发展成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8)泰族是傣族南迁的结果,这种理论,连泰国的历史学家也是这样肯定的。只是到了近年间,考古学家在西北部的杜赫洞穴里发现了打制的砍伐工具,磨制的矩形石斧、石刀和绳纹陶器,堆积的植物和播撒的种籽,才证明了泰国境内的杜赫人存在并从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
  (9)素可泰王朝先后12次派使前往中国的元朝政府,可见交往之密切,而中国元朝的统治只不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元朝的使者于1293年和1295年先后访问了素可泰王国,增进了了解。
  (10)素可泰王朝有整整200年的历史,坤南甘亭之后,他的子孙腐败无能,国力大衰,终于为南方新兴的阿瑜陀耶王国所征服、吞并,泰国的历史便进入第二个阶段——阿瑜陀耶王朝。
  (11)我曾在阿瑜陀耶王朝遗址的废墟上兴叹不已。因为这个王朝的覆灭也是统治者腐败的结果,招致外族入侵,灭了国。这是一个被许多封建国家的封建统治者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的教训,无法逆转。郑王在位仅只短短的15年,最终的教训也大此莫属。泰国进入第三个王朝——曼谷王朝——以后,又延续了数百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议会所取代,现在仍然保留着王朝的形式,进入到九世王时期了。
  (12)我从曼谷到阿瑜陀耶,再到素可泰,循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终于走过了800年的历史航道,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
小题1:指出第三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作用。(4分)
小题2:既然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作者为什么还是用一段近200字的文字来描绘脑海中浮现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的?(6分)
小题3:文章在结尾说,“我”“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我”看到的是怎样的演进历史?(3分)这本历史教科书又能让你读出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爬上墙头的猫
清晨,谁会去在意一只爬上墙头的猫?它本应该在灶边睡觉,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在早餐的淡淡香气里沉醉。可是这个早晨,它却弓起身体,悄悄地溜到院子里。
猫儿攀着藤蔓爬上高高的石墙,踮起脚翘起尾巴,在窄窄的墙头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惬意地伏下来,遥望。
没有人去关心一只猫的真实念头,人们总是喜欢以纯粹的生存活动来看待身边的动物。好在猫儿并不介意这些,毕竟人是语言与文字的绝对拥有者,他们一直自以为万物的主宰。
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
人垒起石墙挡住风、阳光和窥探的视线;猫爬上墙头,寻找最早抵达的温暖,张望更远处的风景。
灰色的枯藤死乞白赖地紧贴着墙体。失去了水分与生命,它们已无法攀爬到猫儿的高度。却依旧打算坚持这样姿势,直到雪花纷落的冬天。清晨的湿露沿着藤的轨迹交错散落,在初生阳光下升起的透明水汽钻进猫儿的鼻孔。它满意地打了个喷嚏。
初秋的早晨,空气微凉,阳光照在脊背上,尚且感觉不到更多的暖意。猫儿微微眯起眼,看着一个农妇走上田间的小路,渐渐远离。她的脚步匆忙而沉重,猫儿倾听着,不屑地翘了翘胡子。这样的脚步声对于田鼠们是再清晰不过的警报,那些在秋天里肥硕起来的家伙们,会警惕地避开农人,钻进更深的洞穴。
对于这样的事情,猫儿不会做出任何评论,甚至懒得“喵”一声。对于同伴的错误,不要轻易开口——--如果那错误不会影响到自己。聪明人们都会这样做,聪明的猫儿亦同。田鼠对于猫儿的诱惑,远不如灶台下那只破碗里泡了鱼汤的剩饭,它们在猫儿的概念中是另一种生物,与食物已毫不相干。
猫儿或许已经意识不到,它与凶猛的虎豹一同划归为猫科,它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野外,以勇猛、机敏、血腥的捕***为生。即便它了解这一切,对它又能有什么影响?除非失了主人的庇护,它才会投身于野猫的队伍,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找回自己凶猛的本性。
作为一只养尊处优的家猫,且足够智慧,就应该思索一些更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猫儿目光不会只停留于近处,它不会像墙上的那只大大的葫芦般一声不吭地等着更热烈的秋阳晒透它的内部,一直晒成空空的壳。
朝霞在树枝间碎裂,红色的光落在枯草上,闪动着铁锈的色彩。浅浅的溪水如透明的小蛇,快乐地从树林边蜿蜒而过。厚厚的落叶一层层腐烂,贴近泥土,努力地化作泥土的一部分。叶子稀疏的树木把根扎得更深,吸吮着大地深处的养份。
仍有开放着的野花争相在秋色的舞台里显示着最后的艳色。鸟鸣声在林间回转,风在山间飘来荡去,为秋天的色彩划分层次。
无论植物、虫豸、鸟类还是其它什么动物,一切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毫不关心,这样的生存是否成为某一类被关注中的风景。
猫儿眼中的世界永远不会空寂。趴在墙上的猫儿仰起头,目送着铅色的云在阳光下慢慢变淡,结伴游走,去往更加蔚蓝的天际。
秋天的早晨雾一般微缩在一双琥珀色的眼睛里,在那清澈的目光深处,隐藏着一个奇特的世界,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
小题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4分)
(1)石墙:                         
(2)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                             
小题2:猫儿对田鼠是什么样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3分)
小题3:文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4分)
小题4:文中不少所见所为是从“猫”的角度而来的,从这个视点来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沫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杈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
小题3:“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琢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了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了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它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了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①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
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小题1:
16.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4分)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 (4分)
小题3:通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特质。(6分)
小题4: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1)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2)简要赏析第⑤段结尾处画线文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7.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8.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B.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人民币要适当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要放松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这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