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守望的角度周国平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琢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了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了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它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了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①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
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小题1:
16.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4分)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 (4分)
小题3:通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特质。(6分)
小题4: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1)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2)简要赏析第⑤段结尾处画线文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分)
答案

小题1:①意在表白心迹,表达愿望(初衷)。即作者“守望”人生价值和仁爱品格的愿望。(2分)②开篇提及“守望者”,意在引出下文,也点了题。(2分)
(此题可从思想表达和构思两方面作答)
小题2:①“守望”是人们对待历史进程的一种方式和态度。②在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③“守望”不同于其他角度但与其他角度一样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④“守望”是历史进程中应该有的寂寞的角度。
(此题应紧扣第三段的论述,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与潮流保持着距离,但对于潮流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2分;一层1分)
②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2分;有比较,更突出“守望者”的特质。
若只答“虔诚地守护着心灵中精神的园地”或“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或“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等给1分)
③寂寞的怀有忧虑之心,但充满智慧和爱心(仁爱)。(2分;一层1分)
(此题若考生分点太多,涉及一点则给1分)
小题4:(1)麦田”的“守望者”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怀有忧虑之心;“守林人”“守灯塔人”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单纯的。(2分)      
(2)运用联想(类比联想),揭示了“守望者”的现实意义,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
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以“麦田”“悬崖”为喻,生动形象,浅显而深刻,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指出手法1分,分析作用1分;“联想”和“比喻”,只说出其中一个即可。如写“照应前文”“点题作结”“直抒胸臆”“反问”等,只要自圆其说,酌情给1分,但不能给全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守望的角度周国平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7.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8.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B.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人民币要适当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要放松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这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4分)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有不可磨灭的真理。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但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资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开。普遍智力是施诸一切对象而都灵验的,特殊智力是施诸某一种特殊对象而才灵验的。对于某一项有特殊智力,我们通常说那一项为“性之所近”。一个人如果要专门做文学家,就非性近于文学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绝对没有,究竟是用违其才;不成功的却居多。世间有许多人走错门路,性不近于文学而强作文学家,耽误了他们在别方面可以有为的才力,实在很可惜。“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话对于这种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当头棒。
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天生的资禀只是潜能,要潜能现为事实,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禀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实;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实的,因为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实,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资禀能否实现于学问事功的成就,也是如此。天才愈卓越,修养愈深厚成就也就愈伟大。李白、杜甫对于诗不能说是元天才,可是读过他们诗集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下的功夫。西方大诗人像但丁、莎士比亚等,也没有一个不是修养出来的。
(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中的“造作”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A.自我修养   B.坐等其成   C.别人吹捧   D.一蹴而就
2、第三自然段引用“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目的是要说明
A.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天生的资禀并非决定的因素。
B.性不近于文学而能成为文学家的成功例子并非绝对没有。
C.由于资禀有高有低,因此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
D.虽然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大有小,但人人都可以致力文学。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若论与生俱来的资禀,伟大的莎士比亚与一般人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B.除白痴外,每一个人都具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资禀并能成为文学家。
C.李白、杜甫并无诗人的资禀,但靠后天的努力,都成为伟大的诗人。
D.一个人如果性不近于文学却要勉为文学家,结果只会耽误他的才能。
4、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只要有思想感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
B.文学家不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没奋天分,则很难成为文学家。
C.李白、但丁之成为大诗人,不是靠资禀,而是靠后天的修养。
D.资禀的优劣、付出的多寡,往往与成就的大小构成正比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
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
1、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虫草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2、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答案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
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
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3、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
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
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
4、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唯一条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GDP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中文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在实际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GDP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是衡量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它能帮助各国政府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都有密切的关系。“奥肯定律”显示: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贫富状况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依据。如联合国决定一国会费时,要根据该国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其人均GDP。
GDP是一个重要的数字,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衡量一切。GDP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社会成本,反映不出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不能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能衡量财富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这是用高能耗、高生态赤字换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只有78%。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以上。GDP的高速增长能够实现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所以中国不再把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经济指标,而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1、下列对GDP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
A.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表现一把很重要的尺子。
B.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C.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这三种形态的总和就是GDP。
D.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2、下列对GDP的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GDP能够提供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但不能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B.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健康与否,但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
C.GDP可以反映人们一个国家(地区)财富分配的状况,但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
D.GDP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和质量。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收入状态是GDP的表现形态之一,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B.作为经济总量指标,GDP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有密切的关系。
C.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的作用很大,但它不能反映一切,衡量一切。
D.二十年来,中国GDP连续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人均增长率也越高
B.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失业率也越低。
C.二十年来,中国承担联合国会费的数量是在上涨,而享受世界银行的贷款等优惠待遇在减少。
D.中国不再把GDP作为唯一追求的经济指标,而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必将促使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