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整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整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问题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所占比例是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现对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也认为在学校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
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备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TCL、波导,购买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2 000~3 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 000元和低于2 000元的共占20.30%,1 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几乎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选购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
购买手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向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购机目的及交往对象
中学生购买手机,93人中有36人是为了通信需要,占总人数的38.70%,有6.45%的人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23人是因为看中了手机的功能,而另有21人购买手机是没有原因的,想购买就购买了,有7人选择其他,约占7.53%。中学生购买手机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交流的约占64.1%,而用于跟父母交往的很少。
4.手机的使用情况
(1)更新频率低
中学生在手机的更新上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同学在这学期内没有更换的打算。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里,因此父母不允许子女频繁地更换手机。
(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在校学生生活圈较为固定,使用手机的必要性不大。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还会影响学习。
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而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使用手机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等方面,比例分别为28.1%、19.6%、23.1%,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21.5%。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交活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
手机作弊、上课时手机铃声影响课堂秩序、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害,这些都是使用手机的不利影响。手机还会带来攀比风,而且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接听电话,还会影响老师上课,也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中学生最好还是正确对待手机,正确地使用我们的通信工具,做到不为手机着迷,而不是手机控制我们的思想。
小题1:结合文本材料,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学生手机消费的状况。
小题2:请根据文本内容,总结一下中学生手机消费群的特点。(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3: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假如你是一位中学教师,你将如何看待学生们使用手机的问题?(不少于100字)
小题:大部分中学生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基本上都是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
小题:①追逐时尚、注重个性张扬;②易于接受新事物;③需要更多的情感沟通与交流;④还处于性格塑造时期,各方面都不稳定;⑤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影响。(任选四点即可)
小题:数据精确,语言简明扼要,充分体现了调查报告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对“购机目的及交往对象”的调查,首先交代有效问卷数,然后用准确的数据交代调查结果。
小题:示例:手机是传递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工具,但中学生在使用中出现了打游戏、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当行为。因此,中学生要正确使用手机,首先要做到上课时间关机,不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其次要做到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以规范、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从而有效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整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铁元素有新用途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小题1:国际科学家小组所进行的研究,其可行性的依据是
A.20世纪20年代即已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并已在某些海域试验成功。
C.南极海域在地球海洋中最为“缺铁”。
D.硫酸铁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增加30多倍。
小题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小题3:对铁元素的新用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微生物的生长。
B.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
C.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D.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提高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无知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无知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小题1: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也许是因为他在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太大的缘故吧,一般的读者对他的诗却接触不多,知之甚少。其实,郑板桥的诗写得很有特色:直摅血性,不同流俗,格调高远,字养生民。人们把他的诗与绘画、书法一起誉为“三绝”。
凡是那些有突出成就的诗人,都在继承和创新上狠下功夫,我们不妨看看郑板桥在这两方面是怎样努力的。郑板桥曾说:“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他认为学习前人的诗,应该“求精不求多”,他主张“诗学三人,老瞄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这里所说的老瞄、少陵和姬旦,分别是指曹操、杜甫和周公,据传《诗经》里有些诗歌为周公所作,因此,向姬旦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向《诗经》学习。从郑板桥所写的诗来看,受曹操、杜甫和《诗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郑板桥又特别推崇杜甫,他说:“少陵诗高绝千古”,“一首可值千金”,“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其无所不包括乎!”他把杜甫当成终身学习的对象,对他的古体诗情有独钟。郑板桥深深认识到,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必须要创新,因此,他不受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陈腐诗风的束缚,要“自写性情,不拘一格”,要做“主子文章”,这便形成了郑诗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清新中的地位。
郑板桥写诗,坚持沉著痛快,泼辣尖锐,以反映劳动人民疾苦为已任的原则,反对写“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这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认为写这样的诗对社稷生民没有用处,宁肯终岁不作,也不为一字苟吟。
郑板桥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敢于直面人生,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为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鼓与呼。
小题1:郑板桥说“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学”是表明了他的诗学观点□□□□□□□□□□□(按空格数答)。
小题2:郑板桥认为学诗要“诗学三人,老瞒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是因为这三人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用文中原句摘要回答)□□□□□□□□□□□□□□□□□□□□□。
小题3:郑板桥评价杜甫的诗“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是说明杜诗的什么特点的,请简要概括(50字以内)
答:□□□□□□□□□□□□□□□□□□□□□□□□□□□□□□□□□□□□□□□□□□□□□□□□□□
小题4:郑板桥之所以反对写“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的文风,是因为他要坚持以□□□□□□□□□□□□□□□□□□□□□□□□□□□□□为内容的诗歌创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文学作品题材的不断扩展,精神天地的不断开拓,情感内蕴的日渐丰富和表现手法的百态纷呈,文学评论早已突破了社会学的柜架和赏析型的模式,往往能够从哲学、美学、创作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边缘学科的视角阐释作品,为我们从不同的认识层面审视文学的内涵拓宽了疆域。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是不可穷尽不会完结的,认识人的文化现象、历史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奥秘,也是不可穷尽不会完结的,任何作家都不应以先知自诩并以布道者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一切,倘若他们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回眸历史窥探人生谛听生命的真谛,使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同样,文学评论家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圣者,而能注解一切阐释一切,倘若他们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作品独特的审美个性和精神蕴藏,沿着艺术规律的通道,走向作家心灵的深处,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对于作家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揭示生活的深度和表现生活的角度;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审美个性,方能使其超拔平庸而呈现光彩;对于评论家而言,死对头重要的是对艺术规律的真知灼见,是在新的认识层面上以新的话语方式对作品进行理论解析,方能摆脱平泛而展示自己的评论个性。
小题1:为什么说文学评论“为我们从不同的认知层面审视文学的内涵拓宽了疆域?”造成这一疆域拓宽的根源是什么?
答:(1)                          
(2)                           
小题2:文中借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是为了说明□□□□□□□□□□□□□□□□□□□□□□□□□□□□□□□□□□□□□□□(40字以内)
小题3:文中最后一句两个加点的“是”所支配的内容不尽相同,前者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后者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庞统形容古怪,虽有满腹才学,投奔孙权、曹操,都不受重用,最后,他在周瑜的介绍下投奔了刘备,拜为副军师。
B.为了笼络关羽,曹操特意取异锦作战袍赐予关羽,可是,关羽将新袍穿在里面,旧袍穿在外面,以示不忘刘备旧恩。
C.紫鹃假说林姑娘明年回苏州,宝玉听了就呆傻了。袭人来询问究竟,黛玉闻知便“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
D.晚饭后,黛玉来怡红院,却吃了袭人的闭门羹,后来又亲眼看到宝玉带人送湘云出来,误会加深,第二天含泪葬花。
E.芒种节到了,宝钗被一双玉色大蝴蝶引得到滴翠亭,无意中听到坠儿和红玉谈着私密,便假装寻找黛玉,掩饰过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