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
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节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修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修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B.真正的修养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C.真正的修养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D.真正的修养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小题2:下列对“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这条路不但是艰难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B.日积月累地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C.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性或人格的追求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B.获得教养必须尽可能在读世界名著上下功夫。
C.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也不提倡一整天埋头读书。
D.只要研读世界文学,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小题4:从文中信息推断,下列不是有修养表现的一项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饱读名著,博览五经。

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B.真正的修养是没有任何目的的.(错。文中只是说“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没说没有任何目的。)
小题:A.获得真正的教养这条路不但是艰难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错,文中强调永无止境的这条路指的是“研读世界文学”而不是“获得真正的教养”。)
小题:D.研读世界文学,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错,“如果不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小题:A.(是,能够做到“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这就是文中所说的能“正确认识过去”的表现。)B.(是,这里讲的是一个读书人要有开阔的心胸,坚毅的意志,远大的目标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文中讲到的懂得生活的意义,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的表现。)C.(是,“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如浮云。”这正是懂得生活意义的表现。)D.(错,这是文中讲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而非有修养的表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请完成下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以及基因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已比较清楚,至少有6个基因参与此作用,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症,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小题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小题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句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反躬自省是对巴金最好的缅怀
郭之纯
巴金走了。这位深深自责几十年忏悔几十年的世纪老人,终得大解脱。
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他的逝去,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从人们纷纷的缅怀语辞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巴金,如同一块无所不包、人人可挤的思想海绵,诸多人借巴金争相阐述“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忏悔勇气”等概念;更有许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在一个忏悔了几十年,对自己始终不愿意宽恕的老人灵前,这样众口一词,令人微微感觉到一种郁闷——这样的赞颂,难道真是巴金老人愿意听到的吗?所谓“盖棺论定”,对巴金这样的智者、勇者来说,我想,倘其在天有灵,他愿意听到的肯定是更为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有溢美之嫌的谀词。当然,在以“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中,这样的赞颂是符合常情的。但具体到巴金老人身上,却未免是对其度量和智慧的小觑。
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决不是为了表演而忏悔的。对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所需要的也不仅是赞颂。忏悔不只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更希望更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不是以中庸姿态作“适可而止”的安慰,更不需太多赞颂。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一种滥俗的倾向:就是将赞颂巴金,当作一种“表态”,当作一种标榜。赞颂巴金与否,不是、也不该是区分所谓“文学良心”的试纸。赞颂别人的忏悔,决不能等同于自身的忏悔。
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真正的文学家,最应该的姿态只能是批判、揭示和自省。巴金是中国那段特殊动荡时期文人生活的典型标本之一。勇敢地对巴金一生的悲喜剧进行反省,其实也是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省。从巴金老人后半生的心路历程看,这样做非但没有丝毫对巴老的不敬,甚至还是对其的大敬。
所以,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比如,在当前这个商业文化泛滥的时代,自己是否坚守住了文学的贞操?是否如巴金一样务求“蘸着心血写作”?对世人世事,是否抱着一种大悲悯的态度观察,像巴金一样“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勇作“人类苦难的歌人”?
这样的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才是对巴金老人最好的缅怀。
(选自2005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属于“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受到“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的影响。
B.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是很多人及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
C.巴金不宽恕自己的忏悔勇气。
D.是社会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
小题2:下列不属于“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的一项是(  )(3分)
A.勇敢地对巴金的一生进行反省。
B.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反省。
C.以巴金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
D.不要赞颂巴金,因为那样是对他的大不敬。
小题3:对 “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金活着,不只是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更代表着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和忏悔勇气。
B.无论逝去还是活着,都是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
C.包含许多人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D.他代表着一种批判、揭示和自省的姿态。
小题4: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社会,作家应坚守自己的良心和勇气。
B.批判巴金就是小觑巴金的度量和智慧。
C.赞颂巴金,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D.对巴金的忏悔,意味着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忏悔。
小题5:巴金逝世之后,得到了不少人无上的赞誉,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试整合文中信息加以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是人创造的美
(1)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的意思。古希腊文“Texvn”一词既表示艺术,也表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ars”一词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这种和“技巧”同一的艺术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它的缺点在于太宽泛,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一切领域。我国先秦和古希腊人的许多著作,都把骑射、烹饪之类,称为艺术。柏拉图甚至把商业称为“赢利的艺术”。在后人的著作中,“军事艺术”一词也常和“军事科学”并用。巧妙的政治手腕有时也被称为“政治艺术”。总之,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都可以称为艺术。按照这样的艺术概念,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2)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3)当然,广义的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它的美是与自卫或攻击的有效性相关联的。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
(4)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来如雷霆起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如果把那些使它们区别开来的具体的物质元素,如笔墨和纸张、人体和武器等等都抽象出去,那么留下来的唯一的东西,就只是那个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力的变幻莫测的动向及其强劲迅疾的运动节奏,和由这个节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许多小节奏所组成的,生气贯注的活的形象。它们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用以探索前进道路的。所以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
(5)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话,那么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言之,它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就是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如果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能在一根头发上刻一首《满江红》,其手段之高妙固然令人叹服,但除非用显微镜,你就看不到它。即使用显微镜,你从中看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它就不可能是美的,从而它也就不是艺术,不论它表现出多高的技巧。总之,艺术是一种美。但是,正如并非一切文字都是书法,也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艺术作品的出现,只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审美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的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的表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艺术还应该是人的创造物。
(摘自《关于艺术的思考》)
小题1:下列各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的两项是(5分)
A.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都可以称为艺术。
B.艺术离不开技巧,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
C.任何事物,如果它不属于美的范畴,那么它就不会属于艺术的范畴。
D.凡是正确的、追求实效的,都是美的,因而也是艺术的。
E. 艺术所要表现的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
小题2:根据文中对“艺术”的阐释,下列各项中,属于“艺术”的一项是(3分)
A.普通的供人居住的房屋B.丛林中百灵鸟的鸣叫声
C.窗户玻璃上因结冰形成的图案D.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
小题3:一般的武术活动成为武术艺术,需要实现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过去人们常常把艺术和技巧等同起来,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 “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 “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占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3: “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
小题4: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的真谛
孙家正
在目前风气之下,艺术研究实在是需要有人沉下心来,认真去做的崇高事业。现代化、全球化在迅速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喧嚣、太浮躁了。在这个追逐浮华功利的时代,需要有人静下心来,研究一点问题。
艺术研究是什么?仅仅是那些知识、技巧吗?艺术,说到底是人的情感的载体,而对于人的情感的忽视,正是现代社会的弊端之一。现在,艺术差不多成为了“技巧”的代名词!
我们走进书店,浏览报亭,官场的权术、商场的谋略、情场的技巧等,林林总总,往往都赫然标注着“艺术”二字。其实,当代社会应该重视的,人们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而艺术恰恰是情感的载体。选择了艺术研究,其实就是选择了对人及其情感的研究。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或者说是在文化的结构里,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如果离开了人的情感,不以真挚善良为基础,一切形式上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虚伪和做作。从这一点来说,艺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特别重视的。
20世纪人类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把人送上月球,又开始对火星和其他星球进行探索。人们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去探索那无穷的宇宙,但恰恰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研究。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宇宙,可惜,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浅薄,使人做出很多愚蠢而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选择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正确的、崇高的。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选择,这个时尚并不是广告上看到的那一类东西.而是指这一课题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法国作家马尔罗预言,“21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什么也不是。”
选择艺术研究,首先要以一种慈悲的情怀来研究学问。人要生存,要养家糊口,当然总得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但对于艺术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一个饭碗。选择对于艺术的研究,必须要对人有深层的关爱。对人,包括对他人,对自身,对整个人类,特别需要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慈悲情怀从来都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不竭动力。几年前我曾会见尼泊尔的一位佛教领袖。吃饭的时候,我悄悄问他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中还有大乘教、小乘教,您对众多的宗教有什么看法呢?”他说:“只要你心存慈悲,善待他人,信教与不信教、信什么教都无所谓。”这句话使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悟出了宗教的真谛,那么,我们作为艺术的研究者,是否悟透了艺术的真谛呢?
其次,要有忧患意识。科技的发展给地球创造了很多奇迹。但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20世纪医学科技的发展使许多过去人类面临的灾难解决了,麻风病、天花、霍乱以及其他许多疾病都可以解决了,但是有一类疾病,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开始以强劲的势头上升,现在仍在大幅度地增加,那就是人类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疾病。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仅仅靠自然科学是难以解决的。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赖文化的功能。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滋养。
一种慈悲的情怀,一种忧患的意识,我想对于艺术研究,尤其不可或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沉下心来,既不为时尚所惑,也不为积习所蔽,不断地发现真理、接近真理。
(选自《书城》2007年3月号,有删节)
小题1:对“艺术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研究”的对象是人及其情感,而不是一般的知识、技巧。
B.“艺术研究”所指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技巧”,否则就因泛滥而变得庸俗。
C.“艺术研究”的结果可以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极大发展。
D.“艺术研究”中渗透慈悲情怀、忧患意识,就可以不为积习所蔽。
小题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是一个追逐浮华功利的社会,研究艺术可以使人内心宁静、心灵崇高。
B.艺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可以使人的理性更为发达,理性的内涵也更丰富。
C.作者引用马尔罗的预言旨在阐明,研究艺术在21世纪会是一种时尚,选择研究艺术是正确的、崇高的。
D.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是感性的产物,没有真挚善良的情感作基础,就会变得虚伪和做作。
小题3:
(1)作者在与尼泊尔佛教领袖的谈话中获得了什么启迪?“艺术研究”的真谛在文中具体 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出了研究艺术的两个条件:慈悲情怀、忧患意识。请根据文本信息分条阐释其 内涵,并说明作者提出这两个条件的现实针对性和想要达到的目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