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从长安出发和 谷①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或溯源而上,或顺流直下,去寻找今之西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从长安出发
和 谷
①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或溯源而上,或顺流直下,去寻找今之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②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块,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用不多的人民币对换来的挺吓人的多少万里拉,买了它作为纪念品。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究竟在意味着什么?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内。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喻义。
③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转中亚入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入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④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⑤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来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 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中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似乎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每一次的出发,总让我们感动不已。 选自《散文月刊》、
简析文章为何沿用“长安”这一旧称,却不使用“西安”的今称?
1、 第三段为什么说“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
2、 文章第六段说“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似乎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有形之路”指什么?“无形之路“指什么?
3、 结合全文,分条回答文末一句“每一次的出发,总让我们感动不已”的具体内涵。
 
答案

1.一是因为汉朝人对罗马了解不够,认为它类似于我们的神州.友好地称之为“大秦”,所以作者说“朴素得可爱”:二是因为汉朝人勇于开拓,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所以作者说“很大气”。
2.这里的有形之路是指生活中各种具体的路.无形之路是指开放之路。
3.(1)我到罗马购买瓷器,引发了我对历史扣现实的深层思考,我为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而感动;(2)汉朝张骞、班超的西行以及后来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为汉朝人的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而感动;(3)前不久的丝路之行引发了我的思古之情。并为如此悠远的历史沉积而感动。(4)如今中国已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走向世界,我们为今日中国之进步和发展而感动.
解析

1.要从“大气”和“朴素”两个方面回答。
2.注意“路”的象征意义。
3.作者沿途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就是感动的原因。可以结合文章的结构来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从长安出发和 谷①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或溯源而上,或顺流直下,去寻找今之西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的栖居(节选)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曾在浙浙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侯,住在机关大陡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美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进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棕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走红豆做的眼晴,还有全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志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常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讲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铜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浙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目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能否省去?为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根 之 魂
——夏祭黄帝陵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选自《现代散文》有删节)
16.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4分)
答:
17.(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答:
18.(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栗了”?(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6分)
答:
19.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独处的充实
周国平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惟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厅、录像厅、电子娱乐厅,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惟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1、“独处的充实”体现在那些方面?请联系全文,分析列述。(6分)
2、理解“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这句话的含义。(6分)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恶性循环”的过程。(不超过25个字)(4分)
4、“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一句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何联系?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静寂的园子
巴金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我的话不能使它们留住,它们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的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还在草地上吃了他们带出去的午餐。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这些时候那里就没有一点声音。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他们回来恐怕在太阳落坡的时候。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蜒。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5.作者描写的是“静寂的园子”,可是为什么多次写到松鼠追逐、小鸟歌唱、麻雀讲话、苍蝇嗡嗡、乌鸦叫声、蝴蝶飞舞以至老鼠啃东西的声音?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4分)
6.“房东家的狗”在作品中共出现了几次?作者反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7.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写作本文过程的句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作者在“等待”什么?这“等待”里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文章结尾处写作者看着“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作者为什么感慨“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青花瓷
楚楚
我能说出许多青花瓷器的名称,却记住很少一些人的名字。
只要在书上看到“青—花—瓷”三个字,就觉得胸中一宽,心间一暖,神情也闲下来。
那是多年以前,本意去花鸟古董市场拈花惹草,但眼角余光处:一匹乍暖还寒时候温吞的风,突然撩起一个青花梅瓶的蓝色薄衫,风经过她唐人丰仪的脖颈、臂膀、腰、臀部,抵达脚踝的时刻,已经完全凉下来了。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拔,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它恍若猛地从一出绝美的悲剧里含泪出来,这猝不及防的惊喜使我晕眩,一时不知所措。
从此对青花瓷有着说不清的沉迷和期待。
总是隔三差五地给自己一个奔古董市场的理由。只为探访青花瓷,忘乎所以地盯着它们猛看。尽管心里也明白,爱的东西,不必放得太近。但回眸再回首之间,它们魄单魂孤的蓝色背影,很难让人不惦着。仿佛风雪夜,家里还有一个人没回来。而它们也屏住呼吸,与我静静地对视,像一群正在“努力走回亲人的狗”。不知不觉就许下重诺。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倾囊,至于古今真赝,官窑民窑,价值几何都不重要,只想立刻带它们回家,如宠妾般日日厮守。到家后,它们立即三三两两分坐我筑梦屋的博古架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左右,仿佛早就生了根,也早已入了户籍。
 最爱青花瓷的纯古浑厚、明净素雅。明明落笔素净,敷色单纯,但素净中却透着不动声色的奢华,单纯里又显出漫不经心的繁复。它们大都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画着栖鹤游凤的仙境,吉祥喜庆的图案,仿佛所有的好日子都在那上头过着,朝代更替的世事在它面前云烟:老僧读经、仙翁采药、高人对弈、***客吟咏、美人抚琴、樵夫砺斧、村妇桑蚕、牧童弄笛,叶石相依、花草相亲、人兽相和……当时的阳光照着,隔着千千万万个夜晚的堆积了丈把厚的虫声躲躲藏藏,不均匀地敷在原野上,清晨碎碎的露珠还粘在草和蜘蛛网上,嫩白的光如清亮的眼眸含泪。一滴露水,带着远年的空气,溅到我脸上。玉米将要收获,叶子在腰间欲落还垂,似美人“宽褪素罗衣”?
尽管上面也偶有错笔的勾勒和淡淡涂改的痕迹,但我仍然认得出这些地方梦里是去过的,有着——陌生的熟悉。人和狗都眼熟,我和它们曾经都是街坊。人的声音有点干涩,狗的叫声湿淋淋的,像含着满嘴雨水。我踩着熟悉的长长短短的石拱桥,抵达镇上,沿路还遇到几个旧邻。推开自己的家门:桃花正在回廊九曲中落下,蜜蜂在庭院的天井闪了细腰,晾着的衣裳散发着南方刚刚经过梅雨季节的潮湿;火塘里的火还有点烫手,那年煨着的土豆八分熟;风款款吹开一扇雕花窗:一群白羊正温驯地小跑在晚霞里,远远近近相互关照着吃草,芭蕉树的阴影下几个骑马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淡出在柿色的黄昏中……千山外,一轮斜月孤明,唐人绝句中的小径刚被流萤流满。正是:该回家的回家,该流浪的流浪。果真是颜色不浓,香气很淡的日子才久远。至于空白的部分,那不是留白,可能是一场正下着的雪?开得正好的梨花?一片空气?一个女孩的名字——含烟?
一向怀疑自己生错了朝代,甚至一厢情愿地断定曾经历过唐朝或宋代。《可兰经》里说: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门的。我干脆关世界于门外,揽青花瓷于怀中。天天坐在窗前对它们讲薄脆的瓷话,永远都讲不够。话到辞穷处,不见辞不见穷,却有一片幽蓝,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实的底气使我沉溺其间,并以此拒绝一个粘腻喧哗的世界。
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枕雨高卧,坐拥爱瓷,真是受用得紧。
我至今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实。 ①
[注] 瓷实:结实;扎实。
13、文章开头5段是怎样一层层地表现自己对青花瓷的特别喜爱、沉迷之情的?(4分)
14.下面3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说出你的理解。(6分)
(1)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抖,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2分)
(2)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2分)
(3)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
15.文章说:“我至今都不和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一瓷实。”这是为什么?文章以这句话作结,有什么意义?(4分)
16.文章6、7两段是怎样描写青花瓷上的绘画图案的?试就下面提示的某一个侧面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8分)  
(1)静态与动态
(2)“陌生”与“熟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