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2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
答案

1.  (1)借他人(或现成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一人作出的佳句,实际上凝结了众人的智慧。
2.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在诗中逐渐出现。
3.是作为奏乐和演唱而被记录下来的。
4. A  E
解析

1.(4分)每个要点2分,共3个要点。
2.(2分)据第②段“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应是“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使重章失去了生命力。
3.(2分)据第③段“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即可。
4.(4分)A  E(B项“都是”说法绝对;C项也是说法绝对;D据第三段,可知该项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⑹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⑺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亮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了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地。
⑻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⑼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地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⑽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晴,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⑾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2)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6分)
(4)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水牛和山羊都散卧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庄稼地安静地躺在阳光下,有的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就像大地敞开的棉袄。整个大地都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②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每家楼顶上都晒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屋檐下晾着一挂挂夹杆串起的豆腐肠。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阳台上,挖回家的红薯堆在院子一角。村寨在深冬的暖阳下静静地呼吸着。
③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纳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梳理着心事。甜甜的笑容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成菜腌菜。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她们也曾经很阳南、很美丽过,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了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19.请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收藏阳光”的。(4分)
20.第②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21.解释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
(2)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22.文章以“收藏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带些空杯子上路
王虎林
①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我该带些什么上路?智者没有言语,而是拿起了一个空杯子,往里边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然不停地往里倒。这时候,青年连忙提醒智者:已经满了。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送给青年一些空杯子,让他带它们上路。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智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青年听了,若有所悟。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②是啊!带一些空杯子上路,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箴言。
③一个人,只有他的心中不被太多的自我、虚伪和傲慢装满,他的心中才可能装入他人、诚实与谦虚;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无知、虚荣和金钱装满,才可能装入智慧、务实与真情;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邪恶、卑鄙和丑陋装满,才可能装入正义、高尚与美丽。
④人和人生来并没多大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呢?最大程度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固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⑤每一个行将上路的青年,一定要牢记: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汲取到各种有益身心的营养,并在它们的滋养下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箴言:                  
固步自封:                
2、品味第①段,青年听了智者的话“若有所悟”,你认为他悟出了什么?
答:                                     
3、你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不断在你的空杯子里装些什么“营养”呢?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火 种
罗兰
①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②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
④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⑤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⑥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条件。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⑦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夕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⑧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1、文章①②两段在写作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    ,并分析其作用。
2、仿照被抽出来的这一段的句式,写出你所理解的“火种”的内涵。(至少4个分句)
它们可能是                                             
3、列举出你生活中的一个“火种”,并说明它是怎样引发你“燃烧”的?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①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②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③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④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⑤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3000学生当中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⑥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对暴风雨的描绘有何作用?并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2、请仿照“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描写一段酷暑难耐的感受。(50字以内)
                                      
3、作者在第③段中自嘲“是一个大傻瓜”,你觉得她真是“傻瓜”吗?为什么?
                                      
4、读了这样一篇精粹而意蕴深刻的文字,你定会被其清新自然、意蕴隽永的语言所感动,请你找出其中最让你受启迪的语句,作点赏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