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芦花荡(节选)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芦花荡(节选)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象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了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敌人的愿望”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3、选段初步向我们展示了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切断苇塘与外界的联系,让苇塘里缺少物资,取得最后的胜利。
2、这个老头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
3、向我们展示出了老头子是一个自信、豪迈、乐观的人。
解析

1、据第三段“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可以归纳出来。
2、苇塘里的歌声是怎么来的,是老头儿的有力保障。
3、据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芦花荡(节选)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一国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遒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遒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
(《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6日,有删节。记者肖舒楠 实习生刘跃)
19、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20、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21、本篇调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和你的体会,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琴  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的赴死。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E.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1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简要说明。(5分)
14.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①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过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②“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孩子。”
③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人有这样勇敢吗?”
④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⑤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⑥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⑦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⑧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⑨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⑩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才思贫乏”,只有写看到的燕子,令人惋惜。
C.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D.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表现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显示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E. 文章开头从猫写起,暗示文学家喜爱小动物的童心。
12. 第4段中“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严文井的回答好像并没有回答两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4分)
13.严文井自画像的意义有哪些?(5分)
14.除了“怕写回忆录会伤害人以外”,严文井的“柔和”还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请具体说明《呐喊》“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呐喊》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主要有哪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