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灵魂远去的村庄     陈柳金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灵魂远去的村庄     陈柳金
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了他?
属猴的祖父有八个儿子,希望有谁能走出山旮旯,但个个都是恋山的主。祖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猴生儿钻山洞。我生肖属马,马踏天下,日行千里。祖父便把希冀转移到了我身上。弥留之际,祖父紧抓住我的手,气若游丝:“你不走出去,我死不瞑目!”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在属猴的祖父灵位前摆上桃子,心里一万遍地默念“我要走出大山”。
按祖父的遗愿,葬他于村郭的高山之上。我想,祖父还是很留恋人间烟火的,他可以看到村庄的朝霞夕烟,听到牛羊的长哞欢唱,望到江上的轻舟白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愿景留在了人间。他站在高山之巅,是想有一天看着我走出大山!
于是,一匹马朝着高山昂首嘶鸣,顿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烈马绝尘,踏破万里关山——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市水利局的资料员考试,以赤骥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一举夺魁,成为了一匹城市中的千里马。
离开老家那天,祖母用柴火在家烧菜,父亲摇着木船载我飘过凌江。家里的炊烟仿佛架起了一座天桥,一直通向祖父的坟墓。我想是祖父知道我要来报喜了,专为我搭了这烟桥。
顺着桥的方向来到山腰,在父亲的桃园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正想离开时,瞥见好几人在风中白袂飘飘,我猛一惊。父亲说,那是看护园子的稻草人,一个大男人还怕没灵魂的人么?我定了神,把头上的红草帽扣在了一个稻草人头上,嘿,白衣红帽,精神着呢!我拍了拍它,老伙计,替我好好看护园子,下次回来赏你!
我到市水利局上班后,被安排到下属的移民办写材料。不久市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对我市的凌江水库进行加固扩容,须迁移上游的部分居民。我们村是上游地势最低的一个村,被定为全村迁移。尽管村民一百个不愿意,但谁敢跟龙王爷掰胳膊?
移民工作很快就开锣了,我忙成了转陀螺,根本抽不出身回老家。仅一年多时间,全村就迁移到了凌江水库之畔。回到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户户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块”,全没了过去那种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和闲适。村民也不再有土地,五谷蔬果都是从街上现买的,失却了泥土的芳香。吃着祖母用煤气煮的客家菜,再也品不出当年的滋味。
清明时节,我们精心准备了祭品,跋山涉水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呢,湖波浩淼,一片泽国,在低处的房屋都成了水底龙宫,只有高处的几座房子还在临水照花,显出无限落寞的怨妇神态来。
再看我的祖屋,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我的童年记忆一下子淹去了大半。在那个老宅里,我曾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闻鸡起舞,曾经听着祖父无数次“走出大山”的絮叨,吃着祖母用柴火烧的饭菜……还有,在这村庄里,曾经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缭绕、渔歌唱晚。而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片记忆化作无情水域……
“你看,那边怎么浮着人?”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个个人头在浮动,我脸色煞白。父亲忽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呢,那是村民以前用来看护菜园的稻草人!
便想起了那些守护自家桃园的稻草人。举目望去,几个白袂飘飘的稻草人仍忠实地守候着,竟然还看见了那个戴红草帽的老伙计,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精神劲儿,耷拉着脑袋,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眼前的凌江在怒吼咆哮,掀起滔天浊浪。要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断然是不可能了。便在江边的一棵桃树下摆了供品,父亲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气清,恭备三牲,祭奠尔魂。伏惟兮尚飨!
点了香烛,烧起纸钱,曾经村庄的袅袅炊烟、鸡鸣狗吠、渔米飘香瞬间灰飞烟灭。我心情沉重地屈膝下跪,忽然树上掉下一只桃子,嘭一声砸到了我的脑袋,头上长起一个“桃”。家人疑惑地看我,我真想一个猛子扎进凌江……
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梦见祖父指着一戴红草帽的稻草人大声呵斥:你走出了山旮旯,怎么还把全村人都带走了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朴实、自然的笔触,重点描写了“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巧妙地表达了作品深刻的内在意蕴。
B.作者写“我”无法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是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当下,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正在失去其生活的本来面目。
C.小说的谋篇布局,看似随手拈来,随意铺展,实则步步为营,匠心独运。语言沉稳老练,不动声色,却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D.小说结尾写“我”做了一个梦,祖父责备了“我”,实际上体现了“我”因为不能给祖父上坟,不能尽孝心的一种愧疚之情。
E.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如我忙成了转陀螺;将水泥路面切割出的“豆腐块”的死板和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闲适对比等。
小题2:小说中的“稻草人”具有怎样的含意?作者前后写它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在开篇和结尾处都写到了桃子掉下来砸中了“我”的脑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标题叫“灵魂远去的村庄”,你是如何看待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变成城市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分析。(8分)
答案

小题1:AD
小题2:①“稻草人”有双关意义。它既是现实中农村生活的常见物,代表了一种典型而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象征着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村民。(4分)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迁移之前精神奕奕,忠实地守护家园的稻草人和迁移后无精打采,充满悲伤无奈的稻草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主题。
小题3:①开篇:在内容上,寄托了祖父对“我”的关怀与期望,希望“我”能够走出大山;(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情节,写“我”通过奋斗,成为了城市人,完成了祖父的遗愿。(1分)②结尾:在内容上,暗示祖父因乡村的迁移而产生的对“我”的责备与不满,(2分)从而揭示出乡村——我们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的主题。(1分)(或从结构上答出“引出下文梦境中祖父对‘我’呵斥的情节”,也可给1分。)
小题4:观点一:乡村就应该保持乡村的特色,不能人为、硬性地将它变为城镇。
观点二:农村进行城镇化改造虽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但也失去了乡村所特有的灵魂和精神。
观点三:农村变成城市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
(可就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观点,2分,联系文本论述,4分,联系现实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D(A项,本文重点不在于写“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D项,作者写“我”作梦,主要用意是斥责“我”以及村民离开家园,失去灵魂归依的行为。)(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2:稻草人在文章当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我将要离家的时候,一次是我成了城里人回乡时。这两次,稻草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迁移之前精神奕奕,忠实地守护家园的稻草人和迁移后无精打采,充满悲伤无奈的稻草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主题。而且,稻草人作为农田里的常见物,代表了代表了一种典型而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象征着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村民。
小题3: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另外,在第三小题时可按以下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核心考点
试题【灵魂远去的村庄     陈柳金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 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2012年《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因为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刻意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分)
小题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6分)
小题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元上都:一个消逝的文明
位于首都北京正北180千米的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距今74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1260年,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在此称帝,并定都在此。于是,矗立于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奇异之城,吸引着万邦来朝。4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样,开建元大都——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00多年后的1385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从此再没有恢复,而元上都也逐渐消失。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沿用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元上都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疆土空前辽阔的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特殊见证。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
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56年命人所建,历时3年完工,初名开平府,后几经改扩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十一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开国都城,接纳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金莲川幕府”幕僚。忽必烈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忽必烈时期的“那达慕”、“敖包祭日”等蒙元遗风保留至今。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元大都北上来元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除了处理政务,他们可以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并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盛会和祭祀。1385年,元上都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后焚毁,10年后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元上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遗址。
小题1:下列有关元上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开始时被称为开平府,忽必烈称汗时改名为元上都。
B.元上都在公元7世纪前就闻名于世,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元上都有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C.元上都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其接纳的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是忽必烈和他的幕僚。
D.元上都在公元1358年被攻陷焚毁,从这年开始,作为元朝标志必城市的元上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元上都一直是个谜,令世人难解,即便是通过考古挖掘,人们也不清楚元上都的特点,对此还需要得到更多相关资料才能了解。
B元上都遗址是元代都城系列中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其人类文明价值高,2012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元上都对蒙元王朝来说意义非凡,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在此举行登基仪式,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
D.元大都建成后元上都依然重要,元朝皇帝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政务、狩猎以及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活动。
小题3:根椐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3分)
A.元上都是在公元1256年由忽必烈命人所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几年后命人在现在的北京建造元大都。
B.元上都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其建筑风格又影响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所以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
C.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挖掘,这个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行列特殊见证。
D.元上都一直是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70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这一时期元朝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天下最低价
海蜇       
这是我第一次摆地摊,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笔生意。正在沮丧的时候,从人流中冒出三个约十岁的小女孩,围在我的小摊前观看。其中—个显然被装有小纽扣电池、闪闪发光的胸章吸引了。她叫另外两个先去帮她买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蹲下来,拿起胸章端详了一会儿,问多少钱,我说八块。她说四块!我不答应,因为几乎赚不到钱。僵持了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笑嘻嘻地望着我,低声嚷道:“我求你了,叔叔,四块钱好吗?”哀求声连绵不绝,不达目的不罢休。我招架不住,头一低,答应了。她付钱时问:“叔叔,你卖给我的真的是最低价吗?”我苦笑着说:“除了你,我再不会卖这么低价钱了!不然,我会饿肚子的。”小女孩听了,心满意足地吃烧烤去了。
小女孩走后,我的生意好起来了,当晚收入不错。于是,第二天晚上,我又在附近摆地摊,有一位中年妇女来问我发光的胸章多少钱,我说六块钱一个。她说便宜—点儿的话可以多买几个。我说,我讲的都是最低价,她不甘心地絮叨了一会儿,悻悻地空手离开。
就在这时,那三个女孩从人流中钻出来,和昨天一样,小女孩又叫另外两个伙伴去买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挑了两条头巾说:“妈妈一条,我一条。”然后她问多少钱,我说已经是熟人了,直接给你最低价:四块。小女孩没说什么,又挑了一把指甲刀,说也是给妈妈买的,多少钱,我说三块。她没和我讨价还价。当她付钱时,我说:“为什么不给你爸爸选一件?”她听了一怔,脸上的快乐全跑光了。她把手里的头巾和指甲刀一放,说:“我不想买了!”然后,快步走了。我很后悔提出画蛇添足的建议。接下来,做生意也提不起劲来,当晚的生意很清淡,但我决定明天还来。
第三天,我在老地方摆好摊不久,那小女孩如天使般出现在我眼前,这回,她是一个人来的。她一蹲下就把手里的钱向我递来,说:“给,补你的四块钱!”我问为什么。听了她的讲述,我才明白昨天来问我价钱的中年妇女是她家里的保姆,小女孩派她来打探价钱,看看我给她的是不是唯一的最低价,我是不是在骗她。当然,我幸运地通过了她的考试,她愿意补上我少赚的钱。我谢绝了,但要求她告诉我为什么不相信人。
原来小女孩的爸爸是做生意的,近来很少回家,除了不停地往家里汇钱,什么都不管。家里常常只有她和妈妈、保姆。妈妈告诉她,爸爸说生意忙,不能回家是骗人的,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爸爸说爱她们母女也是骗人的。小女孩不相信,妈妈就说做生意的全是骗子。小女孩讲到这里,看着我,高兴地说:“你也是做生意的,但我知道你不是骗子,所以妈妈说的不对,所以爸爸也不是骗子,是吗?”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小女孩笑起来,蹲在小摊前说:“我要帮爸爸买个剃须刀,他老用胡子扎我!”她选好一个问多少钱。我说:“不要钱,送给你吧。”她却坚持一定要给钱。我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0”,认真地说:“给这个数吧,最低价。”她说:“那好,伸出手来!”我伸出手,她用小手掌柔柔地贴在我的手掌上,表示付钱。
她调皮地问:“这是天下最低价吗?”
我说:“是的。”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地球上竟然有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表现了小姑娘的思想,性格的不同方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在叙述方面,采用顺叙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小女孩的交往,并通过小女孩的话点明了她的家庭情况,线索清晰,有条不紊。
C.小说看上去写了小女孩,还有她的妈妈,保姆,其实,小说的核心人物是小女孩的爸爸,他才是作者最为关注的人物。
D.小说构思精巧,从一件小事入手,通过为数不多的人物,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受人忽视的社会问题——少年儿童的心灵保护。
E.小说以“天下最低价”为标题,以“我”这小说的重要人物,借“我”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诚信经商。
小题2:小说中的中年妇女买胸章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女孩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从“家长”“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谈谈应怎样呵护少年儿童的心灵。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两位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小题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钟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
A.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
B.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C.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
D.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钏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