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睛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小题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相同点: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和“意境”都应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2分)
不同点:“意象”常常局限于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意境”则可以使人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1分),从而引发一种有哲理的人生感、历史感(或:使人感到某种人生意味)(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 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难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两I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莫.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均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人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小题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法国语官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视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频频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语言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
B.语官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
C.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受到重视
D.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错误的原因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空间探索自开始以来一直受到指责,但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卫星进行远程通信、预报天气、开采石油.空间探索项目还会有助于我们发现新能源和新化学元索,而那些化学元素也许会帮助我们治愈现在的不治之症.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空问探索:
A.利弊并存B.可治绝症C.很有争议D.意义重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A.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D.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政府每出台一项经济政策,都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预期.出于自利,这些利益集团总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选择,来抵消政策对他们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政府果真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政策,其结果不仅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失效,更严重的是使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因丧失公信力而不断下降. 这段文字主要论迷了:
A.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遇到的阻力
B.政府要对其制定的政策持续贯彻
C.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D.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