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田园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南宋大诗人,有《石湖诗集》。元末明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田园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南宋大诗人,有《石湖诗集》。
元末明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起了个传说,说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难”,就此作罢,于是他写了这些诗来替自己表白。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那么再多写些《田园四时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也不见得有效。因为《石湖诗集》里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种“忧稼穑”“怜老农”的作品,而且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他晚年所作的《田园四时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王维的《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和储光羲的《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古田舍》《归园田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宋代像欧阳修和梅尧臣分咏的《归田四时乐》更老实不客气的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么又绿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诚然,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等,可是它们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小题1:对文章第2段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到元末明初时,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品。
B.宋孝宗想叫范成大做宰相,范成大写诗替自己表白,这些只是靠不住的传说。
C.范成大写诗再多也不见得能当上宰相,因为皇帝并不把他的诗作准。
D.从很早开始,范成大的诗一贯表现出对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小题2:下列各句,不能说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是范成大晚年所作,是他传诵最广、最有影响的诗篇。
B.《田园四时杂兴》把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
C.《田园四时杂兴》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
D.《田园四时杂兴》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甚至比陶潜后来居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B.陶渊明的作品成就突出,开创了后世田园诗表现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的风气。
C.很多古诗因为表现了农民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不被统治者纳入传统田园诗的系统。
D.西洋文学牧歌中缺少的“狼”和中国传统田园诗里缺少的“狗”所指对象并不相同。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文章的核心是评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第2段的落脚点是该段的最后一句。
小题2:A项内容说明《田园四时杂兴》影响大,但不能说明“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特点。
小题3:C项内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说那些表现了农民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的诗歌“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所谓“不被统治者纳入传统田园诗的范畴”于文无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田园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南宋大诗人,有《石湖诗集》。元末明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
“文革”中,华罗庚先生曹一次次遭遇大会枇判斗争。贴大字报与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当时,华先生兼任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读书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公主坟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华先生问。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学习班,声称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有的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等。
“什么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的严先生大惊,非常关注地追问。我回答:“那位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说:“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约我见面,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
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小题1:这篇传记中有不少传神的人物神态刻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向严济慈教授“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反映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B.得知南方某教师的“实验”情况,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这是因为他确信该实验简单幼稚,“相对论”不可动摇。
C.听说批判相对论,“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内心里考虑着如何维护“相对论”的问题。
D.“我”问华先生为什么推导有许多小错而“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华先生“笑了”,意味着这是有意为之,自己明知有错。
小题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科学院批判“相对论”,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华罗庚先生坚持科学精神的难能可贵。
B.华罗庚听说科学院批判爱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证明相对论的手稿,主要是表现他高超的数学水平。
C.当华罗庚先生处在恶劣的环境中,“我”却能冒险去看望他,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本文通过叙写一批科学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争,旨在揭露“文革”践踏科学、摧残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小题3: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试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                                                                    
                                                                            
                                                                            
小题4: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连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的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对象。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小题3: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B.语不惊人死不休。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文章合为时而著。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中国的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等着的轿车
[美国]欧·亨利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拣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深沉地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小伙子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小伙子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的目的,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众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惟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腻透了!”姑娘回答。
小伙子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小伙子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就是这个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
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小伙子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轿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小伙子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的,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小伙子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轿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再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轿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有耀眼的“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小伙子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然后,他走近那辆轿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小题1:小说开篇写女孩、小伙子的外貌,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说说第7段中“你也知道”“你也知道”“你不知道”的表意作用。(3分)
小题3:小说以“错位”这种幽默的手法推动情节发展,请简要概括促成故事情节转折的三层错位。(5分)
小题4:结合小说的结尾,分析本篇小说情节运行的特点。(5分)
小题5:联系全文,探究文中那辆“等着的轿车”在折射男、女主人公心理(性格)方面的涵义。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恨书
宗璞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位老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得到推窗得见的好景致。
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斗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
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系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起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
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是残书!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
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英文书,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骚》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
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
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和着过日子。
是曰恨书。
(选自《宗璞散文精品集》)
小题1:书的“可恨”之处有那些?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6分)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6分)
小题3:作者写邓拓把“闭户遍读家藏书”当做人生一乐之事,有何用意?(4分)
小题4:文章以“恨书”为题,有何妙处?请简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小题1:结合下文,说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小题2:第四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分)
小题3: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